分享:

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字節跳動(ByteDance)AI Lab 副總裁,現任逢甲大學生日講座教授、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暨香港城市大學人工智慧與科學研究院院長的馬維英教授,於 11 月 6 日在逢甲大學生日講堂發表專題演講,以「The AI Scientist: Redefining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為題,深入剖析AI技術如何從資訊應用跨入科學研究核心,預告「AI 科學家(AI Scientist)」時代的來臨。

逢甲大學生日講座教授馬維英首次於生日堂發表專題演講,開場前親切分享重返逢甲的喜悅。

逢甲大學生日講座教授馬維英首次於生日堂發表專題演講,開場前親切分享重返逢甲的喜悅。

馬教授指出,人工智慧發展正從能「看、聽、說、讀、寫」的多模態系統,邁向具備推理與規劃能力的階段。這樣的能力,將使AI成為新一代的「作業系統」,支撐人類未來的知識創造與科研活動。他認為,AI已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能自主進行假設、實驗與驗證的科研夥伴,將徹底改變人類探索自然的方式。

以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為例,日前於香港城市大學正式發佈的AI科研平臺,已能以人工智慧協助完成材料設計與蛋白質結構預測,將過去需時數週甚至數月的研究流程,縮短為短短幾小時。他強調:「AI Scientist 將大幅加速人類的科學進展,並推動研究方式從線性變為指數成長。」

演講中,馬教授也回顧過去30年從微軟到ByteDance的產業經驗,指出AI從推薦系統、搜尋引擎,發展到內容生成與創作者賦能的過程,展現了AI跨領域整合的潛能。他認為,這股力量正延伸至生物、化學、材料、醫學與能源等自然科學領域,透過數位化與演算法驅動,實現「萬物可建模」的願景。

在談到教育時,馬教授明確指出:「AI for Science 將重新定義高等教育。」他分享在香港城市大學的經驗,利用AI協助撰寫與設計整份演講簡報,結果內容獲得教授群一致好評。這項實驗顯示,AI不僅能輔助學生學習,更能成為教師研究與教學的共同創新平台。

對於台灣的機會,馬教授認為,當全球大模型發展已趨成熟與集中,台灣應將重點放在「專業領域智慧體(Domain Agents)」的開發上,特別是科學與工程應用。他鼓勵年輕學子「擁抱AI成為AI power user」,並強調開放心態與跨域整合將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馬維英講座的演講不僅展現AI科研的未來藍圖,也引領現場師生思考高等教育如何擁抱AI浪潮,成為AI時代的創新者與領航者。

馬維英教授鼓勵年輕學子「擁抱AI成為AI power user」,並強調開放心態與跨域整合將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馬維英教授鼓勵年輕學子「擁抱AI成為AI power user」,並強調開放心態與跨域整合將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演講結束後,唐國豪副校長與馬維英教授率領兩校團隊於志聖講堂舉行「逢甲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啟動會議」,正式展開後續合作討論。

演講結束後,唐國豪副校長與馬維英教授率領兩校團隊於志聖講堂舉行「逢甲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啟動會議」,正式展開後續合作討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