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本校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系與財團法人華藏淨宗基金會合辦「逢甲大學文化經典講座」第三場講座,於5月8日在圖書館游翰堂舉行,特別邀請台灣大學中文系趙飛鵬教授主講「發現『心』經典—《般若心經》的生活智慧」。

趙老師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物典藏鑒定委員會委員。研究範圍橫跨圖書文獻學、訓詁學、佛教思想等,近年更致力於佛法推廣教育,此次蒞臨演講,重新詮釋《心經》的哲理,並將《心經》的智慧運用於生活。

何寄澎院長(左)代表本校感謝趙飛鵬教授蒞校主講「發現『心』經典—《般若心經》的生活智慧」。

何寄澎院長(左)代表本校感謝趙飛鵬教授蒞校主講「發現『心』經典—《般若心經》的生活智慧」。

在困境中特別想找出口

演講一開始,趙老師便提問:科技越來越發達,大家有活得更快樂嗎?尤其是AI時代的來臨,更加刺激人們思考:什麼是人的價值?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臺灣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只是外顯因素,隱藏在現代人深處有兩個巨大的危機:一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二是走不出生命的困境。又該如何面對時代的集體困境呢?

回顧當年,悉達多太子享受人世間的安逸富貴,最終因為逼視生命最根本的難題—生老病死,於是毅然出家求道,最終證悟成佛。由此可知,佛法的本質就是為了解答生命的難題,在生命的困境中找尋出口。為此,首先要先認識世界,了知煩惱的本質,才能緊接著對治煩惱,走出困境。

「空是一切煩惱的答案」趙老師說。

觀照事物的本質

一般人很容易對「空」產生誤解。趙老師特別強調,所謂「空」,並非否定物象的存在,相反的,而是要追問萬事萬物的本質。因此,「空」的意涵,要同同時從「緣起」、「性空」兩方面觀照。

趙老師進一步闡述,萬事萬物都是各種條件聚合而成,並且在時間的遷逝中不斷變化,因此,在本質上並沒有永恆的存在。

換句話說,承認各種事物在因緣條件下存在,便是緣起;觀照條件的變化,萬事萬物畢竟空不可得,就是性空。必須同時掌握緣起、性空兩面向,就是看透煩惱的本質,進而面對煩惱、放下煩惱。

趙老師並且援引西方哲學家史賓諾沙名言:「不要哭,不要笑,不要恨,要理解。」指出看待「事情」只是「事情」,不陷溺於情緒與想像,就不會變成 「煩惱」。面對、分析、處理、最終放下,首先冷靜地確定面對的狀態,最終處理完畢後,內心淨空,也不必再有眷戀牽掛。

讓生活與生命都清淨簡單

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運用《心經》的「空」智?趙老師指出,在生活上,要保持足夠的「空間」,不血拼,斷捨離,減少欲望和煩惱,讓生活簡單。在生命的層次,內心要保持「淨空」,尚未發生的事,不要擔憂;正在發生的事,理性平和的面對處理;已經發生的事,隨時放下,如同《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趙老師在演講開場時,就介紹《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意指緣起性空的智慧,「波羅蜜多」則意譯為「度」,意指渡過生死苦惱的大海。趙老師語重心長的說,修行絕不是求長生不死,而是讓生老病死都不成為煩惱,以高度的清淨敏銳,覺察每個念頭。

尤其要注意「守護六根」。趙老師特別強調,切莫讓眼、耳、鼻、舌、身、意,隨著塵世的聲光欲望波動,干擾內心的平靜。從源頭阻絕惡的因緣,進而加以轉化、排除、化解,這就是修行—什麼是度眾生?

「珍惜每個當下,盡一切能力,與另一個眾生互動」趙老師說。(本文由中文系楊美美老師撰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