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對氣候變遷這個全球挑戰,年輕世代以創意與科技為地球找解方。由逢甲大學智慧城市碩士學位學程學生林正昕領軍,攜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李祥語與許又焄(亦為逢甲校友)組成的團隊,以作品「鎖住碳脈:碳積捕手」,在教育部舉辦的第十屆「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與「農業部農業特別獎」。

逢甲大學林正昕(隊長)與中興大學李祥語與許又焄(逢甲校友)跨域合作參與「114年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拿下佳作與農業部農業特別獎。
本屆競賽共計32隊晉級決賽,最終28隊於5月24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館進行作品展示與即時問答。「碳積捕手」團隊在智慧城市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吳銘順指導下,歷經多階段評選,以結合物聯網(IoT)與混合實境(MR)技術的創新概念,提出土壤碳儲存監測的新思維,獲評審青睞。
「碳積捕手」的核心構想,是運用IoT感測技術與MR數據可視化,突破傳統碳檢測耗時、破壞性高的限制,實現非侵入式、即時監測土壤碳儲量的目標。團隊以水庫淤泥作為土壤介質,搭配本土防風樹種黃槿進行實驗,透過感測器即時偵測土壤中二氧化碳濃度、溫濕度與微生物活動,並串接雲端平台進行數據分析與視覺化展示。此技術不僅可用於農業與林業碳管理,也具備推廣至城市綠化、濕地生態等領域的潛力。
團隊指出,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碳儲存在土壤中,然而現行監測方法普遍成本高、效率低,難以支持精準氣候治理的需求。「我們希望用低成本的感測與數據化工具,協助政策推動,讓土壤碳監測更智慧化、即時化。」林正昕表示。

團隊於決賽會場與其他優秀參賽隊伍交流切磋。
教育部肯定團隊結合智慧科技與環境永續理念的創新能量,授予「農業特別獎」,並邀請參加10月24日至26日於高雄駁二特區舉辦的「第五屆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展示成果並於會中頒獎表揚獲獎團隊。
逢甲大學長期推動永續教育與智慧科技結合的跨域學習,從課堂到研究實作,鼓勵學生以創新方法回應全球氣候挑戰。吳銘順副教授表示,團隊的研究成果兼具學術深度與實作價值,充分展現青年世代以科技助力環境永續的可能。

「碳積捕手」團隊在智慧城市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吳銘順(左1)指導下,提出土壤碳儲存監測的新思維。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