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區的一段錄影畫面,意外拍下「紅衣小女孩」詭異的身影,成為九〇年代台灣著名的靈異傳說。民間傳說改編為現代影音的流行商品,傳統的在地文化為何依然能打動現代人的心?當中是否有深沉的集體共鳴?為此,國語文教學中心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美容教授於10月30日在資電館B22舉辦「女鬼、紅衣小女孩,是魔神仔嗎?」專題演講,從人類學角度,揭示「魔神仔」作為山林靈體的深層意涵。
「魔神仔」一名在台灣的雙重意涵
演講一開始,林美容老師就拋出提問:「女鬼、紅衣小女孩,是魔神仔嗎?」比較「女鬼」與「魔神仔」的不同。女鬼多半因含冤而死,與報復、情愛、父權壓迫有關,出沒於夜夢、男性視線之中。相對地,魔神仔則是自然之靈,出沒於山林、溪谷、竹林與濃霧之際,常以幻化、迷惑、戲弄等行為與人互動。由此觀之,林美容認為「紅衣小女孩」兼具兩者特質。紅衣、小孩樣貌,與魔神仔傳說吻合,但又帶著女鬼的冤魂氣息。這樣的模糊性,體現靈異的混融,並轉化為新的都市傳說。
林美容老師進一步指出,「魔神仔」一名在台灣的雙重意涵,廣義來說,「魔神仔」泛指所有鬼類;狹義來說,特指身材矮矮小小、會幻化、喜愛捉弄人的山精水怪,尤其以紅帽、紅衣、紅眼、愛吃(紫)紅色莓果為特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美容教授以「女鬼、紅衣小女孩,是魔神仔嗎?」和逢甲師生分享人對自然的無意識想像。
將「魔神仔」放在傳統/跨文化的視野中觀察
林美容老師表示,如果將眼光拉長、放寬,時間上從傳統切入,身份上跨族群,可以發現「魔神仔」其實是跨時空的人類共同感知。
傳統典籍當中,並沒有「魔神仔」一詞,但如果放寬視野,可以發現文獻中留有許多「矮矮小小、似人非人」的紀錄。例如距今約1700年前,東晉時代葛洪所作《抱朴子》記載:「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走向後,喜來犯人。」描寫山精形如矮人,喜歡作怪如走向後、捉弄來人。
距今約1000年的《太平廣記》,則記載當時稱為「山都」的精怪「形如人,長二尺餘,黑色赤目。」人形、矮小、深色黝黑、紅眼睛的特徵,都與「魔神仔」不謀而合。
如果從跨文化的視野來看,同在台灣的原住民,則流傳著許多「矮人」的傳說,例如賽夏族、排灣族、阿美族等,尤其是賽夏族的矮靈祭最為出名。
林美容老師提出有趣的觀察。在賽夏族等傳說中,矮人精通耕作、捕獵等技藝,並身懷奇特的巫術。《太平廣記》筆下的矮人精怪也精通各種技藝與巫術,甚至會與人貿易。這神秘的相似,或許也呼應深沉的心理意涵。
神秘的自然,文明的邊界
林美容老師將台灣的「魔神仔」放入世界視野,與福建漳州的「迷魂仔」、福建上杭的「濃爪媽」、日本的「河童」、太平洋島嶼與歐美的矮人或精靈(fairy)並列研究。她認為,這些跨文化的「矮靈」象徵著人類對未知自然的感受。
林美容老師在田調時,受訪者以「迷離」形容遭遇「魔神仔」的經驗:原先習以為常的山道,某日路經時突然發現秀麗的風光,腦袋一沉正想走進,突然警覺不對勁,清醒後又只見日常的景象。
從學術的視角來看,林美容老師指出魔神仔的幻術,遙遙呼應人類的原始自然的感知。吃到嘴裡的是草螟仔腳、牛屎巴、青蛙腿,當事人覺得是香噴噴的雞腿、蛋糕;生食與熟食的置換,召喚深層的無意識記憶。找尋失蹤者時,必須敲鑼打鼓呼喚其名,從無名到有名,意味著走出原始自然邁向文明。由此可見魔神仔既是台灣特有的靈異形象,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想像——人類在邁向文明時,神秘而狂野的自然,始終在暗處凝視。

國語文教學中心余美玲主任(左),頒發講者林美容老師(右)感謝狀。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