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隨著中秋佳節將至,逢甲大學師生再度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攜手合作,於10月2日走入台中市大安區,展開「公益青年送愛下鄉趣」中秋慰問活動。基金會董事長蔡紹云、台中市大安區長許宏綺與逢甲大學社區發展服務隊學生,一同探訪弱勢家庭,將節日的關懷與祝福送進心裡。

逢甲大學師生再度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攜手合作於9月2日走入台中市大安區,展開「公益青年送愛下鄉趣」中秋慰問活動。
逢甲大學自2015年起便與基金會長期合作,透過「三節送暖」活動讓青年學子在春節、端午與中秋節走訪地方弱勢,並將訪視過程紀錄下來,作為申請基金會三節濟助金的重要依據。11年來,逢甲大學平均每年提出約百件申請,其中大安區就佔八成,至今已協助上千戶弱勢家庭與獨居長輩獲得資助。即便疫情期間,師生也未曾中斷服務,只是調整方式,堅持將善意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此外,若逢甲學生家庭本身有急難需求,學生事務處也會主動協助轉介並爭取名額。今年就有來自花蓮光復鄉的學生因家中災損,已透過基金會申請急難救助金6,000元,顯示「送愛下鄉」不僅關懷地方,也支持逢甲學子安心就學。
逢甲大學招生事務處教育行銷組長、同時也是社區發展服務隊督導的陳姿伶表示,這份合作的堅持,不只是為了送上一筆補助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以實際行動體驗「換位思考」與「社會責任」的真諦。大安地區有許多獨居或生病的長者,學生在節慶走訪過程中,學會同理,也將這些故事化為溫暖的紀錄,替案家申請濟助金,對學生和家庭來說都是一份收穫。
許多參與的學生與校友,都將這段經歷視為大學生活中最深刻的學習。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學生劉昱瑩分享,親眼看見弱勢家庭的生活困境後,才明白除了經濟援助之外,「節日時的小小心意,也能帶來很大的期待與慰藉。」畢業校友張育瑄則表示,訪視弱勢戶讓她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加確信「能幫助別人,其實是一種幸福」。

逢甲學生在節慶走訪過程中,學會同理,也將這些故事化為溫暖的紀錄,替案家申請濟助金。

逢甲大學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合作已持續11年,透過「三節送暖」活動讓青年學子在春節、端午與中秋節走訪地方弱勢,以實際行動體驗「換位思考」與「社會責任」的真諦。
本次活動探訪的家庭中,包括71歲楊麗珍阿嬤,其兒子去年因車禍重傷癱瘓,卻遭遇肇事者逃逸,使得生活陷入困境。儘管如此,她仍努力照顧兒子,甚至自行在家布置復健工具。她感謝基金會與大學師生的到訪,會將大家的善意放在心中。
蔡董事長指出,中秋象徵團圓,期盼這份社會的溫暖能讓弱勢家庭在佳節中不孤單。她強調,基金會始終相信「關懷弱勢、真愛台灣」是一份長遠的責任,將持續與像逢甲大學這樣有教育熱忱的學校合作,讓青年在服務中學會責任,也把祝福送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逢甲大學表示,青年學子不僅在書本中學習,更透過服務行動理解社會現實,培養同理與責任感。未來,學校將持續推動跨域公益合作,讓「教育」與「愛心」雙軌並進,為社會注入更多正向能量。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