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歲頭上為何不能動土?」這句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來提醒人們不可冒犯權威,但其背後其實蘊含了深厚的民俗信仰與科學思維。人文社會學院9月30日下午於人言大樓B1「分鹿演座」舉辦演講,特別邀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楊玉君蒞臨,以幽默風趣且兼具學術嚴謹的方式,帶領大家一同探索「太歲」這個古老而神祕的文化符號。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楊玉君以「太歲頭上為何不能動土?」為題和逢甲師生分享這個結合民俗與科學的觀察。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楊玉君以「太歲頭上為何不能動土?」為題和逢甲師生分享這個結合民俗與科學的觀察。

一開場,楊教授便自謙「緊張」,因為這場演講不僅涉及民俗研究,還觸及天文學與生物學等跨領域內容。她笑說:「怕講錯科學部分,還請台下多多指正。」這樣親切的開場立刻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

接著,楊教授循序展開,以「安太歲」為起點,解釋「太歲」原是一顆「虛擬星體」,由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修正木星公轉11.86年「不合十二年」的問題所創造,使曆法更趨精準。隨著「太歲」方位每年變動,逐漸演變為與「犯太歲」、「動土禁忌」等民俗信仰緊密相連的觀念。

然而,演講的高潮,來自於「地底的太歲」。從漢代王充的著作到唐宋明清的筆記,歷史上屢屢記載人們在挖地、修屋、掘井時,意外發現一種「似肉非肉」的神祕物體。它有時似羊非羊、似豬非豬,有時卻又似人手或孩童的手臂,甚至滿身「眼睛」,讓人毛骨悚然。更驚悚的是,古籍記載「若誤動太歲,家中將有災禍」,因此衍生出各種「厭勝」法術:有人鞭打太歲以壓制災厄,有人則大膽地將其煮食,並聲稱能延年益壽。

楊教授特別提到蘇東坡的趣聞。宋代文豪蘇軾與弟弟蘇轍,就曾因挖井獲得一塊「肉芝」,索性入鍋烹煮,並寫下詩句紀錄。這段插曲不僅化解了聽眾的緊張氣氛,也顯示古人對未知生物既敬畏又好奇的態度。

那麼,這些「太歲肉」究竟是什麼?楊教授援引現代科學研究,指出這些神祕物體可能是特殊的菌類或黏菌,具有「沒有固定形狀大小」「能自體蠕動」「質感和肉一樣,有柔軟和堅韌兩種類別」「再生能力快速」「偶爾有密集的眼狀結構」「常見於多水潮濕之處,含水量高,可能會溶於水」「有些會發光」等特徵,與古籍中的描述驚人契合。

演講尾聲,楊教授強調,民俗並非只是古老或迷信,而是蘊含人類智慧與環境意識的重要資產。透過文獻梳理與科學印證,我們得以重新理解「太歲不能動土」的文化意涵:既是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微妙互動。

也因掘到「太歲」的地方多在水澤處,「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諺語可能因此而來。會後,師生們踴躍提問交流,讓此次講座不僅深化了對民俗文化的認識,更啟發跨領域研究的新思路。

人文社會學院特約講座何寄澎(前排右二)與逢甲師生齊聚現場,共同聆聽楊教授以幽默風趣又兼具學術嚴謹的方式,帶領大家探索「太歲」這一古老而神祕的文化符號。

人文社會學院特約講座何寄澎(前排右二)與逢甲師生齊聚現場,共同聆聽楊教授以幽默風趣又兼具學術嚴謹的方式,帶領大家探索「太歲」這一古老而神祕的文化符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