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逢甲大學依循中台灣大學系統(M6)共同簽署的《氣候變遷與教育》宣言,正式推出由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自主規劃的「氣候韌性微學程」。課程內容涵蓋氣候調適、氣候韌性、減碳管理與永續政策等面向,展現大學以教育行動回應淨零轉型挑戰的決心。此次微學程的核心特色,是規劃兩門由逢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教師共同授課的核心課程,開放兩校學生跨校修讀,實踐高等教育在永續議題上的跨域合作。
「氣候韌性」課程於 9 月 19 日在逢甲大學共善樓大講堂正式開課,由逢甲大學永續長吳志超與中國醫藥大學永續長李正淳共同授課。課程從倫理、社會與治理切入,結合工程、建築與醫學專業,培養學生跨領域的永續素養。為拓展學習視野,課程更邀請重量級專家到校演講,包括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逢甲智慧城市碩士學位學程客座教授曾梓峰、中原大學永續長王玉純,以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帶來國土規劃、國際治理與醫學永續等觀點,深化學生對氣候行動的理解。首次開課便吸引兩校共200名學生選修,開課由兩校永續長共同介紹雙方永續作為與特色,結業時則安排跨校分組報告,期待透過專業交流激盪創新解方。

「氣候韌性」課程由逢甲大學永續長吳志超(前排右1)與中國醫藥大學永續長李正淳(前排右2)共同開授,首次開課便吸引兩校共200名學生選修。

逢甲大學永續長吳志超於「氣候韌性」課程中介紹114 學年度起推出的「碳足跡計算器」。
另一門「氣候調適」課程則由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鍾侑達老師與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鍾朝仁老師攜手授課,聚焦氣候風險分析與脆弱度評估,並探討水資源、都市規劃、農業及公共衛生等領域在面對災害時的調適策略。
逢甲與中國醫藥大學的合作,凸顯「環境 × 健康」的跨域價值。逢甲在工程、建設與社會實踐具深厚基礎,中國醫藥大學則在健康與醫學永續領域表現卓越,雙方攜手不僅資源共享,也共同為跨域永續教育立下典範。
逢甲大學永續長吳志超表示:「多年後,逢甲學生或許會想起,自己曾與未來的醫師們同堂上課;而醫師在執業時,也可能會想到,身邊有逢甲建築系同學能協助打造韌性醫療空間。這就是跨域永續教育的真正意義。」
逢甲大學指出,「氣候韌性微學程」不僅是一項課程創新,更是一項跨校合作的教育實踐,展現大學面對淨零挑戰時,落實社會責任、推動教育轉型的堅定承諾。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