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資產不只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也能成為培育人才的舞台。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在修復後重新啟用的臺中市豐原「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市定古蹟,於9月20日-9月21日古蹟日期間舉辦假日企畫系列活動。今年特別委由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策劃,推出結合講座、手作、導覽與漢字文化集章的「宿泊所古蹟日特別企畫」,邀請民眾走進古蹟,從林業歷史、文學故事到漢字文化,重新感受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蘊。

此活動亦是教育部iLink計畫支持的產學合作,透過與林保署臺中分署的合作,中文系學生不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者,而是走入現場的策展人與文化導覽員。從活動主持、導覽解說到精油手作體驗引導與展場設計,學生全程參與,將語言表達、設計規劃與文化詮釋化為具體行動。這樣的合作模式,讓古蹟不僅是一個走讀空間,更成為一間「行動教室」。學生在真實場域中累積經驗,將中文專業轉化為文化服務力,也深化了對歷史場域的理解與應用。

逢甲大學中文系執行林業保育署市定古蹟「宿泊所」假日企畫講座,推出「漢字文化故事」主題集章活動,打造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古蹟文化旅程。

逢甲大學中文系執行林業保育署市定古蹟「宿泊所」假日企畫講座,推出「漢字文化故事」主題集章活動,打造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古蹟文化旅程。

中文系學生不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者,而是走入現場的策展人與文化導覽員。

中文系學生不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者,而是走入現場的策展人與文化導覽員。

「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曾是日治時期八仙山林業的重要行政空間,見證臺灣林業發展歷程。此次企畫邀請多位文化學者與創作者,包括曾任臺中教育大學實小校長吳麗櫻、「台灣陳千武文學協會」理事長林孟寰、逢甲中文系副教授余風、作家黃姿樺與講師李素銀,以「八仙山藝文旅行文化徑」、「森林文學與貯木池的生活故事」、「陳千武與笠詩社的文學之旅」等主題展開講座。透過深入導讀與現場分享,參與者不僅能理解林業發展與文學創作的互動,更能在歷史與人文交織中,重構人與土地、森林的深厚連結。

為了讓參與體驗更具互動性,活動特別設計「漢字文化集章」小卡,推出「宿」、「泊」、「所」三枚專屬印章。每一字都承載文化意涵,民眾透過集章走讀,不僅收集印記,更理解這三字在空間命名中的歷史脈絡。這樣的設計讓靜態古蹟場域變得生動有趣,民眾在遊戲中學習、在互動中記憶,進一步建立對文化資產的認同感。

古蹟保存的價值不只在於建築本體,更在於它能持續說故事、引發對文化的關注。此次逢甲大學中文系與林保署臺中分署合作,不僅讓學生在古蹟中學以致用,也示範了文化保存與教育創新的雙向融合,為古蹟活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