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資科司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iLink)計畫「科技教材開發及教師培力共學子計畫」,於8月13日在逢甲大學圖書館1樓漢字文化中心舉辦「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啟動會議。

iLink計畫由教育部委辦、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翟本瑞擔任全國總主持人,致力於將真實產業與社會議題帶入課程,建構能解決問題的學習生態系統。近年更積極協助人文社會領域教師掌握AI應用能力。此次進一步啟動的「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標誌著計畫邁向跨校合作的新階段。

教育部資科司科長高志璋在會議中指出,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人文教育必須展現核心價值,未來各校應積極推動「跨校課程共享、共備、共授」機制,讓AI真正落實於教學、教材與專案中,釋放更大的能量。

數位中文系的AI挑戰

會議中,翟本瑞教授提出「數位中文系」的全新定位。他表示,AI在校園不只是工具,而是教學、研究與行政的全方位助理,能幫助師生展開全新的知識互動。中文學科的價值正是在於跨域結合,讓文學、語言與科技對話,使傳統人文知識在AI時代煥發新意。他進一步提出「AI時代的知識學習模組」,從資料探索、意義詮釋到創造表達,讓學生在與AI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AI不僅改變學習方式,更為研究帶來突破,例如語料分析、詩歌風格研究與數位人文探討。未來的人文教育,將以培養能兼具AI素養與文化洞察力的跨域人才為目標,讓學生不只會操作工具,更能理解背後的意義。iLink子計畫一主持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余風,分享AI融入教學應用的制度建構。他指出,「AI融入教學應用能力認證(AIEA)」是一套針對人文社會領域的教師,所推動的完整培育與認證機制,認證要求學員完成必修與選修課程,並透過實務專案展現AI應用的能力。學員需提交課程計畫或專案企劃,並搭配操作指引或影片,形成可共享的Toolkits後取得認證,運用於教學,並將之推廣在各個教學現場。

AIEA認證與跨校合作

負責主持iLink子計畫的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余風,目前正推動「AI融入教學應用能力認證(AIEA)」,這是一套針對全國人文社會領域教師而設計的認證機制,參與者需完成課程並進行實務專案,提交課程計畫或專案企劃,並製作操作指引或影片,形成可共享的Toolkits後取得認證。制度特別強調應用導向,師生必須能透過AI解決產業、社會或永續發展的挑戰。課程設計彈性高,可依各校需求調整,也能納入校內成果,讓AI不再停留於概念,而是成為實際可檢驗的成效。

AIEA的精神更在於跨校共享,透過課程共備與共授,形成全國性的教師社群。未來,AIEA將與「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結合,持續培育種子教師,推動教學與行政工作融入AI技術,讓人文教育真正迎向新時代。

人類價值提升方案與中文系新定位

「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概念的提出,是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轉型的過程中,融入科技與應用所發展出的模式,並在此基礎上持續深化並發揮影響力。系主任蔡榮婷教授與國語文中心主任余美玲教授提出了「人類價值提升方案」,分享逢甲中文系在AI時代的發展藍圖。

「中文為體、實務為用」是培育人才的核心理念。學生需透過經典閱讀與寫作培養深厚的人文底蘊,並結合圖文編輯、數位工具與企畫能力,將人文素養轉化為文化創意與永續發展的能量。

課程發展以三個層次為主軸:傳統面向的「經典讀寫力」、當代所需的「多元敘事力」,以及面向未來的「統合應用力」。中文系首創全臺四門AI必修課程,並搭配模組化課程,從基礎書寫、圖文編輯到出版設計,逐步提升學生的專業力。同時,課程也強調產學合作與場域實作,讓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驗證所學,達到學用合一。教師端方面,全系教師已積極參與AI認證工作坊,確保課程與行政全面融入AI應用,打造兼具人文深度與數位實務的新型教育模式。

跨校合作聯盟共同推動AI前瞻人文計畫

會議的最後,由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與國語文教學中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教學發展中心等各校代表進行合作聯盟簽約儀式,正式啟動示範基地計畫。會中也提出了「AI人文教育指導性原則」,涵蓋六大方向,包括人機協作與人機共學、建構知識學習模組、種子教師及人才培育、跨校跨領域整合、教學與行政AI支持,以及永續與社會關懷。

透過教育部的政策引導與各校的共同努力,未來將推動課程共享、共備、共授,逐步擴展至教材開發與跨域專案,打造可複製、可共享的教學模式。同時,聯盟也將深化AIEA認證,培育具AI素養的種子教師,並將人文AI教育延伸至偏鄉與弱勢群體,落實教育公平與社會責任。

各校代表於「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啟動會議後完成聯盟簽約,共同推動跨校AI前瞻人文計畫。

各校代表於「AI前瞻人文示範基地」啟動會議後完成聯盟簽約,共同推動跨校AI前瞻人文計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