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4學年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主辦,並由財團法人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贊助的「逢甲文化經典講座」第二場,於11月18日在人言大樓B1分鹿演座舉行,特別邀請南華大學名譽教授兼敦煌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鄭阿財老師,以「不可思議的敦煌——穿越千年的文化時尚與藝術之美」為題,用高達95張簡報帶領師生穿越千年,深入探索敦煌藝術與文化的壯麗風華。

鄭老師指出,敦煌之所以獨具魅力,首先源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於歐亞大陸交通核心的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亦是世界文明交流的樞紐。四大文明、九大民族與五大宗教在此交會,使得敦煌的藝術風格形成極為豐富的文化層次。

南華大學名譽教授兼敦煌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鄭阿財老師,以「不可思議的敦煌—穿越千年的文化時尚與藝術之美」為題,和逢甲師生分享敦煌藝術。

南華大學名譽教授兼敦煌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鄭阿財老師,以「不可思議的敦煌—穿越千年的文化時尚與藝術之美」為題,和逢甲師生分享敦煌藝術。

在談及莫高窟的起源時,鄭老師以史料及碑文為證,回溯至西元366年樂僔和尚開鑿第一窟的故事,並說明石窟如何在北涼、北魏、隋唐至元代的累積下逐漸成形,最終形成今日487座南區石窟與248座北區僧房的龐大規模。莫高窟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是一部橫跨千年的文化史。

演講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藏經洞」的故事。1900年王道士意外發現的這座洞窟,藏有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約七萬件文書,內容橫跨佛經、道教文獻、通俗讀物、童蒙教材、契約文書及生活文件,被形容為「最真實的歷史遺存」。這些手寫本因未經後人編修,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原貌,例如小學生作業、離婚證書、借據與公文等,宛如千年的生活影像被完整封存。

在經變畫的介紹中,包括西方淨土變、觀無量壽經的反彈琵琶樂舞場面、千手千眼觀音、五台山圖等重要作品,皆展現出佛教理念如何透過圖像轉化為易懂且感人的視覺敘事,也反映當時社會對宗教、願力與美好世界的嚮往。

此外,敦煌壁畫中的供養人像更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階層、服飾與家族結構。從男子、女子到童僕,各種類型的衣飾皆清楚呈現,不僅為藝術作品,更是研究社會史與服飾史的重要圖像資料。

講座尾聲,鄭老師強調:「因為有敦煌,我們才真正理解絲綢之路;因為絲綢之路,敦煌的價值才更顯無可取代。」此次演講內容深刻而多元,使在場師生皆表示獲益良多,更喚起對絲路文化與佛教藝術的進一步興趣。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