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推廣漢字藝術與書法文化,逢甲大學游翰堂漢字文化中心特別策劃「揮毫鹽光.翰墨傳世——朱玖瑩書法紀念展」,展期自10月27日至12月14日。此次展覽由書法名家吳棕房提供超過60件朱玖瑩先生的珍貴作品,完整呈現其一生書藝的發展脈絡與風格演進,堪稱近年最具份量的書法特展之一。
朱玖瑩先生生於清光緒24年(1898),湖南長沙人。自幼隨父學書,青年時期蒙長官譚延闓指點,專研顏真卿楷書。其筆法雄渾、結體嚴謹,於傳統法度中融入自我風格,最終成為近現代書壇中顏體書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民國39年(1950)渡海來台後,朱先生長年服務於鹽業政務,歷任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及鹽務總局局長等職,任內致力推動鹽業改革與產業現代化,對戰後台灣經濟與民生發展貢獻卓著,民國57年(1968)卸任後定居台南安平鹽務局宿舍,自號「安平久客」、「安平老人」。

書法名家吳棕房提供超過60件朱玖瑩先生的珍貴作品於逢甲大學圖書館漢字文化中心展出。
退休後,朱玖瑩轉而積極投身藝文領域,舉辦書法展覽、參與藝文刊物編輯,並致力推廣書法教育與文化傳承。他以筆為志、以書修身,其藝術風格兼具厚重與典雅,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格風範。朱先生於民國85年(1996)辭世,然其筆墨精神與藝文貢獻,至今仍深受後人景仰。
11月9日展覽開幕式論壇於漢字文化中心舉行,特邀多位重量級學者與專家參與對談,包括朱玖瑩的學生兼授權人吳棕房、國立嘉義大學名譽教授陳政見、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程代勒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高明一,從不同角度探討朱玖瑩書法藝術的精神內涵與歷史地位。

創能學院講座教授程代勒、國立嘉義大學名譽教授陳政見、漢字文化中心主任蕭世瓊、朱玖瑩學生及授權人吳棕房、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高明於11月9日開幕式論壇後合影。
程代勒教授指出,若要談朱玖瑩,須從清代書法脈絡談起。來台書家多受清代兩位大家—錢灃與何紹基的影響,朱玖瑩的行楷書承襲了錢灃的筆意,展現出樸實沉靜的線條之美,由於朱先生長年定居台南,其作品與學生廣布嘉南地區,對地方書風影響深遠。
朱玖瑩的一生橫跨中國近現代的動盪與轉折,他以筆墨為志業,書寫的不僅是文字,更蘊含文化精神與人格修養。本次「揮毫鹽光.翰墨傳世」特展,正是對這位書壇巨擘最深的致敬與紀念,展出內容涵蓋朱玖瑩各時期代表作,包含楷、行、隸、篆等多種書體,充分展現其在筆法結構與藝術意境上的深層探索,觀者可由作品中體會朱氏書風由嚴謹至圓融的轉變,並感受其筆墨間蘊藏的生命厚度與文化情懷。
此展不僅是一場書法藝術的回顧,更是對台灣近現代書法傳承的致敬。逢甲大學漢字文化中心長期致力推動漢字藝術教育與文化推廣,期盼透過本次展覽,讓更多學子與社會大眾認識朱玖瑩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並從中汲取藝術啟發,持續傳承筆墨之道,延續漢字之美。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