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 年暑假,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朱正永、化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志韋,以及綠色產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宗賢博士,受邀前往泰國南部洛坤府瓦萊拉大學(Walailak University),參與該校於8月2日舉辦的「永續生質能與工程的創新途徑」(Innovative Pathways in Sustainable Bioenergy and Engineering)教學實作工作坊。此行不僅展現台灣在生質能源與碳捕捉領域的研發實力,更深化了兩校在永續教育與跨國合作上的連結。

教學實作工作坊課程設計由淺入深,內容兼具理論與實作 首場基礎課程以「生物甲烷生產技術在自給自足社區的新範式」為題,說明如何運用逢甲大學研發的創新技術,協助社區實現永續能源自給自足。第二場進階課程則介紹「利用協同固定化生物炭和磁性奈米顆粒技術,從可可豆莢殼中提高生物氫生產」的最新突破,示範如何有效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清潔能源。第三場課程則聚焦全球關注的「碳捕獲技術:原理、過程、計量與進展」,帶領師生掌握碳捕捉的最新發展與應用,凸顯其在應對氣候變遷中的關鍵角色。

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朱正永(上)、化工系助理教授林志韋(左下),以及綠色產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宗賢博(右下)士,受邀至泰國瓦萊拉大學參與「永續生質能與工程的創新途徑」教學實作工作坊。

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朱正永(上)、化工系助理教授林志韋(左下),以及綠色產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宗賢博(右下)士,受邀至泰國瓦萊拉大學參與「永續生質能與工程的創新途徑」教學實作工作坊。

除專業講授外,活動更安排實作課程。由陳宗賢博士帶領學生操作 SolidWorks 3D 建模軟體,透過實際演練將能源技術與工程設計結合,提升學生對理論與應用的掌握度。這場工作坊吸引了逾 50 位當地化工相關科系師生參與,現場討論熱烈,充分展現跨國學術交流的活力。

「永續生質能與工程的創新途徑」工作坊吸引了逾 50 位當地化工相關科系師生參與。

「永續生質能與工程的創新途徑」工作坊吸引了逾 50 位當地化工相關科系師生參與。

在授課之外,逢甲團隊亦與瓦萊拉大學工程與科技學院院長 Dr. Monthian Setkit 及多位系所主管進行深度交流,探討雙邊未來合作的可能性。討論內容涵蓋學生交換、共同發表論文以及雙聯學位計畫等。討論中,朱教授建議雙方可先由實驗室層級簽署學生實習合約,讓台灣學生透過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赴泰交流;院方表示,學校本身亦有經費支持學生出國研習,若雙方達成共識,可立即推動,為兩校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奠定基礎。

此次交流過程中,瓦萊拉大學研發長 Dr. Wichitpan Rongwong 以及曾參與逢甲 IIPP 計畫且即將赴逢甲攻讀博士班的Ananchita Kaewsathon,全程陪同協助。雙方皆期待,這場暑期的跨國蹲點,不只是一次專業授課,更是長遠合作的起點,為生質能源與碳中和的未來持續注入新的契機。

由左至右分別為瓦萊拉大學研發長Dr. Wichitpan Rongwong、工程與科技學院院長Dr. Monthian Setkit、逢甲大學特聘教授朱正永、陳宗賢博士、助理教授林志韋、瓦萊拉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Dr. Archw Promraksa及系主任Dr. Attaso Khamwichit共同合影於工程與科技學院大樓前。

由左至右分別為瓦萊拉大學研發長Dr. Wichitpan Rongwong、工程與科技學院院長Dr. Monthian Setkit、逢甲大學特聘教授朱正永、陳宗賢博士、助理教授林志韋、瓦萊拉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Dr. Archw Promraksa及系主任Dr. Attaso Khamwichit共同合影於工程與科技學院大樓前。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