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那時候,我們就像愚公移山,沒人相信會成功,甚至連說夢想都覺得羞恥。」這句在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中引起觀眾熱烈討論的話,出自逢甲大學董事、半導體界重量級人物盧志遠博士之口。如今,這位紀錄片的真實主角再傳捷報,憑藉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榮獲2025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並成為該獎項今年的唯一得主。
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立以來,旨在表彰中國、香港、澳門及台灣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學家,涵蓋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被譽為「中國的科學界諾貝爾獎」。迄今共表彰46位科研先驅,而盧志遠博士的得獎,也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再添國際榮光。
盧志遠博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曾任世界先進總經理,現任旺宏電子總經理與欣銓科技董事長,長期深耕半導體物理與技術創新。他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顆4 bit per cell的1Gb Flash晶片,並利用3D NAND/NOR技術打造出相當於3奈米以下等級的超高密度非揮發性記憶體,推進以記憶體為中心的運算架構、固態硬碟應用,以及結合AI的「存算一體」高規格記憶體方案。
電影中,盧博士回顧了台灣半導體的起源——1976年,他是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指派,首批遠赴美國RCA學習積體電路技術的工程師之一,與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元老曾繁城、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等業界先驅,共同肩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使命。那份從零開始、硬闖全球市場的韌性,不僅讓他在工研院主持「次微米計畫」時推動DRAM自主化,更成為其後帶領世界先進與旺宏屢創技術世界紀錄的核心動力。
自1999年擔任逢甲大學董事以來,盧博士除對逢甲的校務發展有諸多寶貴意見外,更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促成學校與旺宏電子、欣銓科技等企業建立深厚合作關係,讓學生能直接接觸最前沿的半導體技術與實務,並透過實習與專題研究,培養貼近產業需求的人才。此外,盧董事亦是資訊電機學院特約講座,曾與全校教職同仁分享量子科技,AI及元宇宙的大趨勢,其產業經營與學術研究的精神與態度不僅啟發學生,更成為每一位逢甲師生學習的典範。
盧志遠博士曾榮獲美國物理學會George E. Pake Prize、美國電機電子學會(IEEE)千禧傑出獎章、潘文淵研究傑出獎、IEEE Frederik Philips Award、總統科學獎、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等多項國際與國內最高榮譽,並擁有APS Fellow、IEEE Fellow、工研院院士等殊榮。此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不僅是對其科研成果的再次肯定,也讓《造山者》中那段半導體拓荒精神,再次被世界看見。
2025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於10月22日至2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屆時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齊聚一堂,分享前沿科研成果與未來科技展望。
圖片來源:2025未來科學大獎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