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1月20日舉辦「不一樣的通識沙龍」講座,邀請音樂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紀柏豪先生,主講「音樂與科技間的藝術:實驗音樂與聲響創作在做什麼?」。本次講座由人文社會學院暨通識教育中心院長何寄澎開場,並邀請擁有音樂與建築雙專長,榮獲第11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的謝銘峯老師主持。
紀先生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曾參與多個樂團,並擔任詞曲創作者,其後取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學位,以及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2017年創立「融聲創意」工作室,有多次國內外策展經驗,曾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科技藝術計畫《與細菌混了3000年》,近年擔任2022文化內容策進院創意內容大會(TCCF:Taiwan Creative Content Fest)跨域展演計畫主持人、2023台灣科技與社會年會《重置世界的尺度》策展人,持續推動藝術與科技跨領域對話交流。
講座一開始,紀先生講述從古典到當代、原音到電子樂器,科技發展如何改變音樂的產製與流通的樣貌,談音樂與科技間的藝術。例如美國作曲家溫蒂·卡洛斯(Wendy Carlos)的首張專輯「Switched-On Bach」,結合現代電音與古典巴洛克音樂的表現形式,運用Moog合成器演奏巴哈作品。而音樂亦能與影像結合,例如1970年成立的電力站樂團(Kraftwerk)在《The Man-Machine》專輯中〈The Robots〉曲目,以人類操控機械人為主題,融合音樂與視覺藝術,藉以探討人與科技間的交互作用,是合成器流行樂的經典。
科技發展亦影響樂器的發明與音樂的表達。1917年因軍事需求發明雷達,運用相同原理,在1919年由俄國發明家李昂·特雷門(Léon Theremin)發明類比電子樂器「特雷明琴」,一手控制音高,一手控制音量,音色介於弦樂器和人聲之間。又如葛萊美獎得主伊莫珍·希普(Imogen Heap)經由Mi.Mu感應式手套,打破音樂家與樂器的隔閡,透過電腦科技解讀手勢,把動作化成音符,用不同動作譜出輕快的樂曲,產生聽覺與視覺的火花。
接下來,紀先生繼續探討聲音如何成為藝術,聲音藝術與實驗聲響到底在做什麼?能用什麼方式去討論及理解音樂?韓裔美國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與大提琴演奏家夏洛特·摩爾曼(Charlotte Moorman)兩人於1971年合作演出「電視大提琴(TV Cello)」,將電視機堆疊成一台大提琴的形狀;當摩爾曼「演奏」由電視組成的「大提琴」時,電視上出現她和其他大提琴手演奏大提琴的圖像,讓電視機跳脫傳統的制式規則,思考觀者與電視影像的相互關係。又如《直昇機四重奏》搭乘四架直昇機演奏傳統的絃樂四重奏,完成德國近代作曲家施托克豪森(Karl Heinz Stockhausen)的音樂作品(the Helicopter String Quartet),作曲家將弦樂器與直升機螺旋槳的振動聲相結合,使直升機成為樂器。
「什麼是音樂?」、「什麼不是音樂?」、「寂靜或噪音是音樂嗎?」。當作曲家有作曲的意圖,就能決定這是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於1960年創作的(Water Walk),他在電器和與水有關的物品間來回走動,按步驟開闔這些「樂器」,如壓力蒸氣鍋、澆水器、蘇打虹氣管、浴缸、玩具小鴨……等,形成有趣的音樂創作。而美國實驗作曲家阿爾文·盧西爾(Alvin Lucier)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我坐在房間裡》(I Am Sitting in a Room,1969),作曲家在房間錄製了一段話,將此錄音回放,再重複錄製與回放,最終這段話變得難以理解,被共振和聲所取代,讓整個房間變成了樂器。
紀先生從音樂、劇場到活動策劃的經驗,分享如何以跨界思維開拓新的創作視野,以及如何運用新興AI工具重新定義音樂創作的未來。並回應現場師生提問,分享他在臺大求學期間玩樂團的心得,以及人生發展的轉折。學生回饋表示本次講座題材新穎,初次接觸這樣有點抽象但大開眼界的音樂,希望未來能了解更多有關音樂與科技結合的跨界藝術。由於主持人謝銘峯老師與紀先生在求學經歷與音樂理念有諸多交集,謝老師也邀請紀先生在他下學期於人文社會學院開設的「當音樂遇上建築」課程演講。
為增進學生人文藝術涵養,培養美的鑑賞力,通識教育中心將持續規劃文學、歷史、哲學、生命科學、音樂、戲劇、繪畫、建築等多元主題的精緻沙龍講座。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