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慶祝逢甲大學63周年校慶,人文社會學院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舉辦「亦宛然掌中劇團公益巡演」藝文活動,於11月12日在人言大樓地下一樓分鹿演座上演「武松打虎」,除此之外,並講解生、旦、淨、末、丑的腳色意涵,帶領逢甲師生真切體驗偶戲操演的技巧與趣味。
國寶大師李天祿創立「亦宛然掌中劇團」
「亦宛然掌中劇團」為臺灣已逝國寶大師李天祿於1931年創立。「亦宛然」之名稱,「亦」一方面借其字形,近似戲偶;一方面有「也」的意思,連接「宛然」,意謂布袋戲偶之表演也宛然若真。李天祿勇於創新,將京劇豐富的元素融於布袋戲中,強化布袋戲的文化底蘊,戲界遂以「外江派」稱之。李天祿本人也樂於嘗試,曾參與《戲夢人生》等電影拍攝,致力於推廣布袋戲,並獲頒「法國騎士榮譽勳章」。
亦宛然劇團目前已傳承至第四代,除延續海內外演出與推廣,更進一步走入校園,讓布袋戲文化從教育面向下扎根。因此自2011年起,在台塑企業的支持下開始進行長達12年的公益巡演,對文化的薪火相傳貢獻厥偉。
本次演出由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李建緯媒合,獲人文社會學院暨通識教育中心院長何寄澎大力支持,邀請亦宛然劇團蒞校。當天李天祿大師之媳婦李蔡素貞團長率領李俊寬執行長及第四代家族成員,將寶貴的傳統文化介紹給逢甲師生。
鑼鼓熱鬧的「武松打虎」潛藏文化底蘊
亦宛然重視舞台表演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武松打虎」雖是傳統戲目,但透過細節的生活化,讓傳統戲曲洋溢當代的生命力,一方面保留操偶的技術、維持典雅的口白;另一方面又穿插國語、英語、日常生活用語,並且將「皮卡丘」等當代元素導入其中。武打場面配合密集的嗩吶聲、鑼鼓點,讓劇情緊湊熱鬧、高潮迭起,觀眾隨著嗩吶及鑼鼓聲,不時點頭、跺腳,完全投入表演中。有別於以往景陽崗武松打虎故事的結局,符應野生動物保育法,老虎並未被打死,只被武松馴服,最終「騎著」老虎離開,令人莞爾。
除了偶戲表演之外,亦宛然同時重視文化的推廣,由第四代傳人李奕賢先生介紹布袋戲裡的生、旦、淨、末、丑等戲偶的造型,並示範各個角色的語言及姿態。如「生」以開扇、撫扇與合扇,表現書生一派斯文的模樣;「旦」以輕聲細語、梳髮、正儀容,細膩的身段展現端莊嫻雅的神情;「淨」多為武打角色,以低沉渾厚嗓音和俐落威武身姿,展現勇猛武將或綠林好漢的氣魄;「末」是老生角色,李奕賢先生以他靈巧的雙手,表現末角年老走路緩慢、亦步亦趨的形象;至於「丑」則是詼諧逗趣的角色,在示範戲偶滑稽動作時,搭配插科打諢的台詞,逗趣效果十足。
讓樂師走到幕前、讓觀眾體驗演出
生動的偶戲演出是多方協力的成果,除了操偶師之外,樂師也是靈魂人物。演出後,李奕賢先生進一步介紹後台文武場,包含大鑼、小鑼、梆子、堂鼓、鐃鈸、嗩吶等樂器,將樂器移至台前,由樂師示範,讓師生一窺傳統樂器的音色魅力。
除此之外,劇團還準備許多戲偶,教導師生操偶,諸如點頭、拍手、奔跑、擦汗、喘氣、翻滾等等,透過巧手的騰挪,試著讓戲偶活起來。整場2小時的演出,就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畫下句點。演出結束後,現場師生同仁仍意猶未盡,圍繞在劇團成員周圍,熱情地詢問與交流,對於能親身體驗傳統技藝和文化深感興趣。由於演出十分精彩,何院長特別邀請劇團於下學期再次蒞校,呈現他們的拿手好戲「西遊記」,讓人備感期待。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