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曾智義
面對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年代,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建置語文、文化和AI數位等三面向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生迎向未來的跨域統整能力。其中,「雙語文兼修」可同步提升同學們的中、英文實力,「三文共融」則進一步納入田野調查、文化書寫等訓練,擴大語言專業的應用範疇。此外,為積極因應人工智慧(AI)技術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人社院提供了兼融人文與AI數位的「人本科技」系列的課程,落實人文精神的數位應用的共融共益。
設計理念:推動循序漸進的生成式AI跨域學習
人社院從「人文與科技雙向賦能」的角度,開啟新階段的教育模式,致力於培養學生在人本與科技的雙向職能。在「人文賦能科技」的軸線上,強調人文專業價值可以引領科技發展,將人文精神、道德倫理、社會關懷融入科技設計和應用,以確保科技服務於人類福祉,避免出現負面或非預期後果;而在「科技賦能人文」的脈絡裡,正視科技具有突破時空限制,體現社會資源公平正向永續的未來,促進人文知識更加普及及創新。
人社院依此理念進行「基礎」和「實務」兩大系絡的課程規劃,導引學生從基礎到應用,逐級學習新興人工智慧知識與生成式AI技術——先從關注和解決「個人、生活」問題開始,再往外擴展至解決「學校、社區」課題,厚實實力最終再面向「地方、產業」議題。透過循序漸進的學習,引導學生不會畏懼新科技帶來的挑戰,而能學習駕馭之道,提升其於數位時代生活與工作的自信及效能,成為新社會科技的規劃者及倡議者,由此加值其人文專業。
基礎課程:大一大二的生成式AI課群設計
自113學年度開始,人社院中國文學系和外國語文學系的大一、大二學生,必修8學分的系列課程,包括「人文與科技—生成式AI跨域應用」、「提示語工程與AI數位創作」、「人本AI設計思維」及「軟體設計與AI工具應用」。此一課群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理解科技,並從科技視角重新審視人文議題的創新機會,嘗試透過AI技術解決人本問題。例如,探索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文學創作、歷史模擬及社會現象分析等領域,修課學生不僅能習得先進的AI工具,還學會如何將AI科技有效融入跨域應用、數位創作、AI設計思維、軟體創新設計等,實現人文與科技的共融共益。
實務課程:開放全校選修的智慧人本場域課群設計
除了生成式AI的基礎教育,人社院也在i(information, intelligence)的應用軸線上建構「智慧人本場域」,藉由3門開放全校學生選修的「場域特色課程」,包括「鄉村永續與數位轉譯」、「地方創生與數位應用」以及「人本設計與AI創新應用」,持續將數據計算技術與人文學科相結合,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設計思考與數位工具,跨學科解決複雜問題。學習如何透過設計思考與新興AI工具應用,解決地方創生、永續發展、數位轉型與包容正義等議題,從而拓展其數位創造力與AI置入的問題解決能力,成為未來社會中具有多元背景和跨域能力的人才。
展望未來:透過專業與AI互動、用專業加值AI成果
隨著AI產業的盛行,坊間存在「許多人文領域的基礎工作將會被淘汰」之論調。人社院刻正深化人工智慧與數位人文的融合,創造兩者共融共益的學習綜效——引導學生運用人文社會的專業與AI互動,並以專業知識評估和加值AI的成果,實現AI賦能的新思維與學術職能。強化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維與社會責任感,並能透過對於科技技術的掌握,未來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職能變化,在人文與科技的共融共益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人本科技的倡議者、規劃者和設計者,推動以科技為用、以真理為求的價值與創新。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