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推廣文化經典閱讀,財團法人華藏淨宗基金會支持本校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文學系,辦理「逢甲大學文化經典講座」。日前於圖書館游翰堂漢字文化中心,邀請知名作家楊照老師,以〈我的朋友司馬遷先生〉為題,引領師生進入一場古今知識分子、跨越兩千年時空的精采對話。詩人陳義芝老師的開場妙語如珠:「今天請來我陳義芝的朋友楊照來講他的朋友司馬遷」引起哄堂大笑。楊照老師博聞強記、談笑風生,深入淺出地對《史記》展開精密解讀,師生沉浸在尚友古人的歷史氛圍。

「逢甲大學文化經典講座」邀請知名作家楊照老師主講〈我的朋友司馬遷先生〉。

「逢甲大學文化經典講座」邀請知名作家楊照老師主講〈我的朋友司馬遷先生〉。

精采演講吸引校內多位師長同仁聆聽。第一排由右至左:人社院何寄澎院長、楊照老師、陳義芝講座教授、李瑞陽老師及梁金群老師。

精采演講吸引校內多位師長同仁聆聽。第一排由右至左:人社院何寄澎院長、楊照老師、陳義芝講座教授、李瑞陽老師及梁金群老師。

說該說的話,需要勇氣

「司馬遷怎麼會是我楊照的朋友?說是朋友,就是『我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楊照首先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談起,引導聽眾設想:面對一位脾氣暴躁卻手握生殺大權的長官像漢武帝,當上司雷霆震怒,是否有勇氣說該說的話?

面對軍事挫敗,漢武帝歸責李陵,在眾人緘默之際,司馬遷挺身而出,為這名毫無私交的同事辯解,一方面是他旁觀李陵平日待人接物「有國士之風」;再者是李陵一家世代忠烈,祖父李廣也曾經兵敗被俘,伺機逃回,因此李陵也當是紹繼先祖風範,圖謀再起。司馬遷卻也因此觸怒龍顏,下獄論罪。

楊照老師表示「國士」兩個字,很難用白話解釋,但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國士」是極其崇高的評價。

楊照老師直言:「司馬遷就是個白目的人,他的白目在於即使面對巨大的權威(漢武帝),心裡還存在是非。司馬遷,他根本不怕死!」

成一家之言  抗衡官方說法

楊照老師表示:如果司馬遷知道,後世將他的著作列入正史,必然會非常憤怒。因為司馬遷要對抗的,就是官方說法、單一觀點。

楊照引領師生思索:「為何讀傳統經典?為何讀《史記》?應該用什麼方式讀?」歷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

在龐雜的大歷史中,如何剪裁敘述、編排順序,提煉整體的脈絡,不僅考驗學識與才華,同時也是價值觀的體現。試想,如果要介紹當時最重要的對外關係──匈奴,以現今的歷史書寫方式,應該是先介紹國家(匈奴)、再介紹相關人物(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

如果從官方態度來看,即便以人為介紹主物為主,也應當是先談我方的主力衛將軍驃騎列傳。

但是司馬遷的排序,卻是先介紹未嘗封侯的李將軍、其次介紹匈奴列傳、最後才列主力軍衛將軍驃騎列傳。箇中當然不是單純介紹對外關係、更不是以世俗的爵位高低排序,而是將道德的價值融入其中。

哪件事應該優先知道?司馬遷直說,這是我的一家之言,有比世俗成敗更重要的事。

究天人之際  盡力完成人的價值

事實上,太史令在漢代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但司馬遷把這個工作提升為宗教式的情懷。此中不在於別人怎麼認定,而是自身如何追尋存在的價值,透過「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

「究天人之際」,換成現代語言,就是區分出「命運」與「人的意志」。在李將軍列傳中,描述李廣厚待下屬,即便是身處乏絕的困境,士卒全喝過水,李廣才飲;士卒全吃過飯,李廣方食。逝世時,不分老壯皆為垂涕。然而這樣一名被當時稱為「飛將軍」的人才,畢生沒有受封應有的爵位,後世甚至寫詩感嘆「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本人也質疑:無尺寸之功者得以封邑,這是什麼道理?自己沒有被封侯,難道是命嗎?

楊照老師又以伯夷、叔齊為例,這兩位積仁絜行的善人,以絕食進行政治與道德的抗議,竟然不得善終。雖然沒有世俗認定的功勳,司馬遷卻將其名列列傳第一人,但也不禁感慨命運難以理解。

由此可知,對於命運的感嘆,在司馬遷筆下屢見不鮮。然而司馬遷正是透過不可得而知之的命運,彰顯生命選擇的價值,將歷史的紀錄,提升為命運與意志的區別。富貴貧賤有時是命運的玩笑,不可掌控;但為所當為、止所當止,卻是個人可以掌控的價值抉擇──人不是命運的傀儡,而是在不斷的選擇中自我完成。

(本文由中文系梁金群博士生撰稿)

何寄澎院長(右) 感謝楊照老師讓我們有機會從他的角度認識這位偉大的好朋友—司馬遷先生。

何寄澎院長(右) 感謝楊照老師讓我們有機會從他的角度認識這位偉大的好朋友—司馬遷先生。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