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校人文社會學院舉辦「2022逢甲人文閱讀講座──Just for You 屬於你的人文雅集」,提倡人文精神、培養生活美學,講座內容共分為生命、音樂、電影三系列。5月31日於第九國際會議廳,邀請本校外文系劉怡君老師導讀電影《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既是電影系列的最後一場活動,也為本期的人文閱讀講座畫下句點。
劉怡君老師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斯拉夫東歐研究院碩士、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博士,並曾於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任教。有鑑《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以「東部歐洲」為寄寓的場景,側寫時代剪影,因此邀請劉怡君老師蒞臨講解。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於2014年上映,由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執導和編劇,並於2015年榮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四座獎項、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電影,更被BBC選為21世紀百大電影。劇中描述作家住進沒落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巧遇飯店管理者,兩人共進晚餐,娓娓談及飯店的歷史,從而引介出文明的光輝、時代的動亂。
虛構與真實的呼應
本片以華麗的色調為基底,搭配流暢的音樂,虛構「東部歐洲」的「牛茅共和國」。並以「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前任經理為軸心,在離奇的命案及調查過程中,側寫戰亂的無情。
劉老師引用美國哲學家尼爾森‧古德曼的名言:「無論多麼虛假或多麼遙遠,小說都是與真實相關」,藉此說明「藝術作品都是現實的反射」,強調「虛構的故事也根植於現實生活」。
以布達佩斯大飯店為喻,原先名流匯聚、意味著禮節與文明,竟然轉瞬淪為軍營;粉色童話般的建築,大量掛上黑色「ZZ」的軍徽,不僅是畫面的衝突,更暗指納粹黨衛隊的符號「SS」。
至於電影中三個角色,也分別代表被納粹屠殺的三個族群——前任經理代表雙性戀者、門僮代表少數族群、遺產代理人代表猶太人。也正是因為對現實的隱喻,美國駐捷克大使諾曼艾森(Norman Eisen)表示:「《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有史以來最高明以及最具有前瞻性講述猶太大屠殺前因後果的電影之一。」
對文明理想的堅持
本片透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興衰,穿插講述現代、1985、1968、1932,四個時代,將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歐洲的六八學運等大歷史,暗自鑲入故事裡。以飯店前任經理捲入謀殺案為情節主幹,峰迴路轉洗刷冤情,合法承接遺產,在乍看圓滿的尾聲中,意外遭法西斯軍人擊斃。遺產轉由身為飯店門僮的徒弟繼承。
在種種離奇的遭遇中,劉老師點出,電影中在描寫謀殺與戰亂的同時,也在勾勒文明與良善。
遭逢冤獄之災的前飯店經理,因獄友的協助,順利脫逃。見到接風的徒弟,念念不忘要先噴香水。劉老師表示,噴香水其實是想在衰敗之中維持優雅的幻象:「香水是身分、文明的象徵」。當舊世界已然逝去、新世界正在建立,在新舊交接的失序地帶,努力維持這些優雅的「幻象」,暗示生命對理想的追尋。
人性的溫暖是文明之光
相應於文明的堅持,在動亂的世道中,有人仍堅持人性的良善。電影中重複兩次火車上的盤查,不僅情節相似、對話也雷同。前任經理為了保護身為飯店門僮的徒弟,不惜一改原先的優雅,衝撞軍人,並油然感嘆:「在野蠻的屠宰場上,還是有些許文明的微光存在,那就是人性。」
延伸到工作場合,前經理的接待禮節都帶著貼心的溫度,誠如劇中所言:「這間飯店很多客人,很多最重要的貴賓,都是為他而來。……這些客人都是一個樣……需要呵護。」
人性的多樣複雜也正是在此,前經理既因人性的陰暗而捲入謀殺案;也因為人性的良善,而得以越獄,並獲得許多朋友的援助,方能逃脫追捕。光明與黑暗並存,人性的光亮在黑暗中指引的方向。
最後劉老師提到,電影中特別將門僮取名為「無」(zero),並透過衰老的「無」口中,將往事告訴「作家」。這些都是編劇的用心所在,表達敘述的力量,希望透過寫作,讓「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能夠延續,抵抗消逝;即使身處在低潮與黑暗之中,也不要忘記,人性的溫暖,就是文明珍貴的微光。
(本文由中文系梁雅英助理教授撰稿)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