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校人文社會學院舉辦「2022逢甲人文閱讀講座──Just for You 屬於你的人文雅集」,提倡人文精神、培養生活美學,講座內容共分為生命、音樂、電影三大主軸,5月18日於第九國際會議廳邀請本校劉仲倫老師導讀電影《莎翁情史》。
劉老師畢業於紐約大學戲劇教育所,紐約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薈萃之地,百老匯等表演藝術蓬勃發展,劉老師在環境的薰習之下,成為一位能編、能導、能演的全方位戲劇人。回臺後於1998年創辦「大開劇團」,取意《聖經》:「你們大大的開口,我就大大的充滿」,期盼大開是一個以恩典待人,被恩典充滿的劇團,並思考戲劇如何與社會議題、社會關懷做結合,並連續獲得文化部「國家扶植演藝團隊」之殊榮。
《莎翁情史》摘下1998年度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7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原創劇本;也是自1977年後第一部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喜劇電影。全劇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引線,虛構原先墨乾思竭的莎士比亞,在愛情的刺激下文思泉湧,遊走在劇場與劇本、真實與虛構之間,逸趣橫生。劉老師從劇場專業出發,提醒觀眾留心《莎翁情史》之中,劇院、劇團、編劇的互動關係,一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場的風貌。
女性上台演出展露自主意識
劉老師首先強調,在莎士比亞的時代,女性無法登台演出,因此必須安排未變聲的男孩反串乾旦;反之一旦獲報女性登台,甚至可以查封劇院。《莎翁情史》奠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讓女主角喬扮男裝應徵演員,並與劇作家莎士比亞開展戀情,幾經波折之後,最後順利登上舞台,並獲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認可,承認戲劇不只是娛樂,也能表現出愛情的神聖。
劉老師表示,莎士比亞雖然生活在女權未彰的時代,但是在莎翁的戲劇中,女性角色卻勇於追尋理想,也會透過女扮男裝的方式,激發內在的潛能。「我覺得莎士比亞影響了迪士尼」,劉老師強調,迪士尼的女性都是自主追求愛情,莎翁的戲劇則走在時代的前沿。
商業劇場的經營模式
《莎翁情史》的特殊之處,就是生動刻畫當時的劇場生態與商業模式。文藝復興時代,戲劇表演從原先宮廷劇場另外發展出商業劇場,規模甚至可以容納上千人。
不過比起當代,時段─空間─票價規劃,今昔還是有所差異。當時尚無電力設備,只能在午後演出;票價則以前排最便宜、後排稍貴、樓上最高價。劉老師以自身的經驗為例,目前英國已重建莎士比亞劇場,並仿擬當時的演出環境,劉老師體驗前排站票,又熱又擠「站在那裏我快暈倒,熱到快發瘋」。《莎翁情史》劇中便生動展現劇場老闆如何規劃座位、計算票價的情節。
除此之外,在當時尚未有導演一職,而是由劇作家同時擔任選角、排演之職。編劇、劇場、劇團,三方可能是各自獨立的合作關係。《莎翁情史》細膩呈現當時的經營模式,包括:編劇題材如何受劇場老闆影響、戲劇在哪裡演出、如何與劇團合作演出,就連牙刷也考據當時的形制,務求貼合歷史的脈絡。
從英國看臺灣:如何建構文化創意產業
劉老師表示,英國是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悠久的商業劇場背景;二方面則是英國將文創產業列為國家政策,尤其當殖民地紛紛獨立,「賣文化」,或者說文化輸出,便成為另一條出路。在這樣的前提底下,英國推廣莎士比亞教育不遺餘力,也正因如此,英國有底氣率先喊出「文化創意產業」。
從在地創生的概念來看,例如莎士比亞出生地信託基金會(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買下莎翁故居,成立博物館。又或者美國演員塞繆爾·沃納梅克(Samuel Wanamaker)成立了莎士比亞環球基金會,實現重建原環球劇院的夢想,都可見英國對於莎士比亞的重視。
就經典創新來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僅融入《莎翁情史》,美國百老匯更改編為《西城故事》,融合美國的在地脈絡,成為加入移民、黑幫的元素,讓傳統經典有現代化的表現。
劉老師於是反思,身處於臺灣的我們,如何建構屬於自己的文化創意產業?並指出古典作家如關漢卿,在文學與表演藝術的崇高成就,可以進一步開發。至於現代作家如王禎和、姚一葦,同樣也值得更多的關注。
劉老師認為,臺灣有很好的劇作家、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嘗試將這些優秀劇作家的作品,提升到文化資產的地位。劉老師特別提到,「表演藝術的是儀式和常民生活的結合」,但臺灣缺少「典藏」的意識,沒有屬於表演藝術的圖書館。大學既是知識的重鎮,更應該思考「如何典藏屬於人類文化藝術的精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向更遠的前方。(本文由中文系梁雅英老師撰稿)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