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文學系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主辦的「114學年人文閱讀講座」,10月14日上午於圖書館B2演講廳舉行。本場講座以「那人‧那書‧那夢——夢紅樓‧乾隆與和珅」為題,邀請國光劇團編劇林建華老師與京劇旦角黃詩雅老師聯袂登場,從戲曲藝術、歷史文學與舞台創作三重視角,帶領師生走入清宮盛世與《紅樓夢》交織的時代夢境。

戲曲之美:有聲皆歌、無動不舞

講座由中文系主任蔡榮婷開場致詞,她指出,京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藝術形式,兼具音樂、文學與肢體表演的綜合性,是跨領域理解人文素養的珍貴媒介。編劇林建華老師說:「京劇的每一個動作都經過雕琢,每一次轉身都蘊含情感。」隨後登場的黃詩雅老師以「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舞台哲學,介紹京劇表演的特徵與演員訓練日常,並邀請現場師生親身體驗「喊嗓」練聲與旗裝旦花盆底鞋的舞台動作,讓觀眾在互動中感受京劇演員對身段、氣息與節奏的嚴謹要求。學生紛紛表示,原以為古典戲曲與現代距離遙遠,沒想到透過體驗才真正理解「唱、念、做、打」的生命力。

國光劇團京劇旦角黃詩雅老師邀請學生,親身體驗「喊嗓」練聲與旗裝旦花盆底鞋的舞台動作。

國光劇團京劇旦角黃詩雅老師邀請學生,親身體驗「喊嗓」練聲與旗裝旦花盆底鞋的舞台動作。

從《紅樓夢》到乾隆與和珅:歷史的戲劇轉譯

國光劇團編劇林建華老師以《夢紅樓‧乾隆與和珅》的創作歷程為主軸,分享如何在歷史與文學之間編織戲劇結構。他指出,乾隆與和珅的政治興衰,與《紅樓夢》中賈府盛極而衰的命運互為映照;劇中透過紅樓人物「王熙鳳」的命運隱喻,呈現「權勢與欲望」的永恆課題。

林建華提到:「編劇的任務,是在史料罅隙中創造情感與思考。歷史研究講究考證,戲劇創作則在真實與想像之間尋找共鳴。」〈夢紅樓‧乾隆與和珅〉為「清宮戲三部曲」最終章,延續〈康熙與鰲拜〉與〈孝莊與多爾袞〉的歷史視野,從盛世繁華的表象切入帝王內心的孤寂與反思。演講中,林建華老師也提到《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背景與清代皇室關係密切,其家族的興衰與紅樓情節呼應,使劇作兼具史學深度與文學美感。

藝術與人文的對話:從舞台回望歷史

在講座最後,兩位講者共同強調,戲曲並非遙遠的古典遺產,而是一種活的文化。「每一個角色、每一句唱詞,都是歷史的一種重生。」黃詩雅老師則親自演繹王熙鳳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中的情感轉折,展現旦角剛柔並濟的藝術層次。

此次講座不僅深化學生對京劇美學與歷史文學的理解,也預告國光劇團將於11月29日至30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再度演出〈夢紅樓‧乾隆與和珅〉,讓觀眾透過舞台藝術重溫乾隆盛世與紅樓夢境的交會。

逢甲大學「人文閱讀講座」系列旨在透過不同領域的名家分享,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培養文化想像力。這場以戲曲為主題的講座,不僅讓觀眾重新認識傳統藝術的精緻內涵,也讓歷史與戲劇在現代大學校園中產生了新的共鳴。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