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深化師生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理解,並探討高等教育在永續轉型中的關鍵角色,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於10月3日舉辦「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大學的社會責任」專題演講,邀請前內政部長、前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蒞校開講。李教授以多年國土治理與防災經驗,深入剖析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挑戰,並強調:「大學不只是知識的殿堂,更是社會行動的起點。」

李鴻源教授以豐富的國際案例與臺灣實證資料,揭示氣候變遷對城市安全與國土利用的深層影響。他指出,自188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超過1.2℃,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與強度急遽攀升。從德國千年洪災、加拿大野火,到臺灣颱風與地震的疊加效應,無不警示人類社會正處於環境臨界點。李教授強調,唯有以系統性思維整合防災、土地使用與社區韌性,才能在變遷中尋求穩定與永續發展。

他進一步展示以大數據與淹水動態模擬建構的「台灣風險地圖」,並分享其團隊在防災研究上的成果,指出應運用防災地圖、通訊衛星系統與AI演算法強化早期預警,並建立「自助、互助、公助」三級應變機制。他提醒,防災教育必須讓學生了解「自救七天」的重要,並強調:「防災的核心是教育,而教育的核心是責任。」李教授建議,各大學應設立防災研究中心,整合人工智慧與地理資訊系統(GIS)監測數據,從科研走向社會實踐,讓知識真正服務於公共安全與社會韌性。

逢甲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開設「氣候韌性微學程」,課程中邀請前內政部長、前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蒞校開講,談「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

逢甲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開設「氣候韌性微學程」,課程中邀請前內政部長、前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蒞校開講,談「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

在演講中,李教授也指出,傳統「工程思維」雖能短期防災,卻常忽略環境修復與社會參與的重要。他以新北市中港大排與東大溪水環境改善工程為例,展示政府、學界與社區合作如何從「污水治理」進化為「生態復育」與「公民教育」,實踐「由污染到共榮」的城市轉型。李教授表示:「防災不只是築堤防水,更要築起社會的信任與環境倫理,從防洪思維轉向生態治理。」

面對氣候變遷的全球挑戰,李教授認為,大學應成為社會創新的引擎,整合教育、研究與服務,推動知識行動化。他指出:「氣候調適不僅是政策,更是教育的課題。」大學可透過跨領域課程、社區實踐與公私協力,培養具備「環境素養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公民,讓學術研究真正回應社會需求,並形塑以共善為核心的永續文化。

演講尾聲,李教授勉勵同學們要「好好用功讀書,培養思辨與實踐的能力,未來才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永續長吳志超表示,此次講座為「氣候韌性」課程系列之一,期望透過專家觀點與在地實踐,深化師生對永續議題的理解與行動力,讓「ESG共善精神」從校園擴散至社會,凝聚全民面對氣候變遷的共同意識,攜手打造具韌性與希望的永續未來。

李鴻源教授建議大學可透過跨領域課程、社區實踐與公私協力,培養具備「環境素養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公民。

李鴻源教授建議大學可透過跨領域課程、社區實踐與公私協力,培養具備「環境素養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公民。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