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日前公布名單,逢甲大學通過件數名列全國第六,案件錄取率超過五成,展現深厚學研能量與跨域育才力。 這項計畫是全台最重要的大專生研究平台,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更深化師生合作與校園研究氛圍。在逢甲,這些成果背後都不是偶然,而是老師們長期陪伴與引導的累積。

對逢甲大學而言,鼓勵學生投入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是把時間投資在對未來有價值的地方。在圖書館門口,一幅大型帆布寫著:「逢甲最美的風景——大魚帶小魚,同行就有力量」,簡單的文字,卻映照出師生共創研究能量的精神。

114學年度,逢甲大學共申請計畫284件,其中145件獲錄取,錄取率逾51%;而這284件的背後,是284位老師的投入,占全校專任教師的43%。這些數字不只是統計,更折射出一所大學在人才培育、研究投入和跨域協作上的深厚底蘊,也說明逢甲如何透過每位師長的陪伴與引導,將學生推向自主研究與創新思考的舞台。

逢甲能有這樣子的成績,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主要推動者翟本瑞教授的答案很簡單,就是「陪伴」。

聽起來很容易,但其實背後需要擁有教學熱忱的老師、學校系統與行政資源強力支持,才能幫助學生重啟動力,找到自信。而這種陪伴,不只是口號,更像融入逢甲教師的DNA,如同帆布上寫的那句「大魚帶小魚」,每一次引導、討論,都將力量傳遞,讓師生同行成為校園最美的風景。

在通過的 145件學生研究計畫 中,資訊工程學系林楷祐從老師使用的簡報筆中萌生靈感,結合 AI 與語音辨識技術,開發智慧簡報輔助系統。過程中,薛念林老師提供方向與引導,鼓勵林同學自主克服技術挑戰,持續提升研究成果。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學士學位學程的王富貴,因對學用落差感到焦慮,選擇研究全台 AI 課程差異。吳如娟老師犧牲假期與學生討論論文,並協助他將研究成果送至國際研討會發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吳苡薰則面對跨領域產業需求挑戰,透過何主亮老師提供的資源與實務研討會經驗,成功克服技術難題,拓展研究能力。

*本文資料整理自《天下雜誌》專題報導《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通過件數全國第六!大魚帶小魚 逢甲大學老師陪伴學生 把研究變成最有價值的打工》,經逢甲大學整理摘要撰寫。

分享:

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