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嗎?」 華語教學志工在世界偏鄉角落的迴響
「你好嗎?」 華語教學志工在世界偏鄉角落的迴響華語(中文)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語言,每天用來自我表達及與他人交談。在逢甲校園裡,有一群來自不同科系的熱心同學,在多少靜靜的夜晚或週末時光,和一群遠在千里之外的小朋友或外籍人士比手畫腳,一次次將生澀的華語變成越來越流利的溝通工具。
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投入華語線上教學,最早是和泰國Youth Charity of Foundation(簡稱YCF)的非營利組織合作,逢甲師生為曾經服務過的YCF兒童進行華語教學,提升他們對於華語、華語文化的認識。後因疫情關係無法前往,從2020年10月開始,逢甲兩組學生周一、二的晚上透過電腦及網路,以線上方式與泰國的小朋友分批上課,沒想到志工團隊,越做越有興趣,2021年2月起,社會創新學院出錢出力,與德普文教協會合作線上教學課程,由中文系、華語學程的黃若芸同學錄製每集長度約10分鐘的教學影片共80集,提供柬埔寨偏鄉教師試點學習。經過不斷的迴響與擴散,華語線上教學課程目前已推廣到蒙古烏蘭巴托、菲律賓民答那峨,甚至遠及中美洲的貝里斯San Pedro。
2021年2月開始與柬埔寨德普文教協會合作,針對「德普」的老師開課,每周視訊,上課時間是周六下午3:30~4:30。 蒙古班的對象是首都烏蘭巴托的年輕人,從2021年的4月開始,每隔周六晚上8:00~9:00上課。華語教學團隊在社會創新學院薛珍華老師帶領下,目前有15位志工參與,除了華語學程的同學外,不乏一些對教育或對SDGs充滿熱情的人,團隊每周會進行兩次教育訓練,一是英語的加強,一是教學內容的討論,雖然後來受到疫情影響改成線上作業,但上課之前檢查簡報,課後簡短地經驗分享的步驟還是不能少。薛珍華老師表示,目前服務的這幾個國家,不管是環境或者資源都相對落後,網路不穩、停電都是常有的事情,有些地區的孩子必須在昏暗的教會裡上課;有的等著各方籌措經費,透過NGO組織幫他們印出講義,才能做練習、寫作業,在這樣匱乏的條件下,依然可以清楚看到他們多麼快樂、認真學習,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希望能為他們多做點什麼的疼惜感。
菲律賓的華語課程是與位於民答那峨NGO「Compassion」合作,從2021年5月開始,每隔周六下午1:30~3:00上課。主要錄製教學影片的若云同學也提到,參與華語教學團隊,讓她最有感的是和學生之間培養出來的默契與信任!課堂中漸漸不需要用英文講解太多規則,除了課堂中的踴躍發言和提問,學生願意和她交心,把遇到的學習難點告訴她並尋求幫助。這樣的師生互動真的是很棒的教學體驗!而參與泰國YCF兒童班教學的浚桓同學,看到孩童從簡單的單詞認識到能夠完整地說出句子,對團隊來說非常有成就感。就因為這樣的回報,讓大家願意在農曆過年時間,義無反顧依然到校進行華語教學課程,因為他們知道遠在泰國的孩子是多麼滿心期待上課!對志工們來說,看著孩童們天真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這也是華語教學團隊持續下去的動力。
服務貝里斯區域的亭妤同學,慶幸自己生長在教育資源豐足的台灣,透過課程讓她感受到沒有資源的人對於學習的渴望,基於同理心,她願意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為這些想學習的人設計課程。
華語教學課程在社會創新學院師生的努力下,看到許許多多甜蜜的回饋與成果,更重要的是讓年輕志工同學,在參與的過程中更清楚要如何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社會創新學院的華語教學課程會繼續延伸下去,2021年7月25日4名志工帶著12台向「華碩文教基金會」申請到的再生電腦前往清邁,跟當地協會的夥伴一起設立電腦教室, YCF目前約有60個孩童,僅有一台陳舊的電腦。他們預定在YCF停留兩週,帶領當地孩童一起學華語、學英語、學電腦、學更多東西;並延續過去在泰國建置「逢甲建築小書屋」的做法,以「屋」結合溫暖的「家」的概念。匯聚越多的良善心意和行動,就能產生越多的正能量,歡迎加入USR行列,傳達「共善」的理念,嘉惠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 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4位志工帶著12台向「華碩文教基金會」申請到的再生電腦,7月25日出發前往清邁,為YCF孩童建置電腦教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