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本校研究團隊協助澎湖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
deco

本校研究團隊協助澎湖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

2020.10.12

deco

【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訊】澎湖百年歷史以上之廟宇及教堂多達122座,為了解地方開拓史及藝術文化之成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委託本校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分期進行1市5鄉的文物普查計畫,9月間由文化局張美惠科長及王嵩山主任共同主持「108-109年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五)文物普查建檔計畫—西嶼鄉及望安鄉」成果說明會暨座談會。

該座談會首先提及澎湖縣廟宇文物的珍貴性及歷史性,向西嶼鄉及望安鄉廟宇執事者說明為何要執行文物普查外,亦提供後續保存、推廣等補助申請資訊。西嶼鄉與望安鄉共計有31座標的物,包含將軍天后宮、東嶼坪蕭府廟、合界威揚宮、外垵溫王廟等。文化局表示,後續也將推動宗祠及家廟文物普查計畫及主題性的文物研究,希冀從廟宇及教堂中的文物,能詮釋澎湖地方(姓氏)開發史,是具有深度及意義的文化工作。

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陳英豪研究助理在座談會中,臚列出各廟宇與歷史相關的佐證或考據文物,例如橫礁五天宮的建廟歷史至少比原先廟宇流傳的建廟時間早了30年。另外望安鄉中宮廟相傳乾隆年間(1792年),但苦無明確佐證,此次調查發現一口四方金爐,是當地居民在乾隆晚期(1795年)所獻,成為十分珍貴的佐證文物。

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與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自2015年起,展開5年的合作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逾1,500案件文物的資料建檔,其中有54案已由澎湖縣政府指定為一般古物,依法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可進行後續文物修復、研究、出版及教育活化等事項,更有澎湖天后宮「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已交由中央進行國寶指定的作業評估。有廟方也已依此申請經費籌備文物陳列室,更有數件文物經由專業團隊修復完成,更由文化局發行古物文化商品達到推廣教育的目的。

該中心未來將持續於澎湖進行寺廟歷史及文物的深入研究,並協助主管機關與廟方進行文物保存維護的工作,將這批珍貴文物繼續流傳予後世子孫。

澎湖生活博物館張美惠科長(中立)、王嵩山主任(右2)與寺廟代表進行座談交流。(照片/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澎湖縣一般古物「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見證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帝國爭奪海權的歷史。(照片/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