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 首頁
  • 校園新聞
  • 「創.藝.術」裝置藝術邁入第四年 用美學妝點校園
deco

「創.藝.術」裝置藝術邁入第四年 用美學妝點校園

2019.12.30

deco

【通識教育中心訊】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及建築專業學院推動「創.藝.術-微學分&工作坊」計畫已經邁入第四年,今年以「逢甲發大Try」為主題,推出「白馬非馬」、「煉.金.術」、「漂流」共三件公共藝術作品,透過與藝術家共同動手創作的經驗,刺激學生創意思考以及學習專業技術,並於12月11日下午於工學院前草皮舉辦開幕式及成果發表會。

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跨領域實作,該計畫在今年度整合了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及建築專業學院,從9月10日起至1月7日陸續在校園中推出一系列擴增實境製作、多媒體動畫設計、3D視覺設計、現代舞作、音樂劇詞曲創作等多種微學分與工作坊,鼓勵多學生Try「創.藝.術」的各種可能。

其中三件公共藝術作品中的「白馬非馬-鐵絲雕塑」及「鍊金術」是由藝術家林思瑩與學生共同創作,「白馬非馬-鐵絲雕塑」是藝術家以逢甲大學將在臺中歌劇院演出 2020「流浪漂泊的白馬」音樂舞臺劇中,以駿馬的形象作為出發,將原本只存在於文字中的想像,透過線條和手作雕塑的流動生命詮釋。更透過鐵網這種輕盈、簍空的材質,像是將過去種種美好的、苦澀的回憶網在3D空間。

「鍊金術」所使用的材料是校園的回收影印廢紙,亦如歐洲古代的煉金術精神,將生活中製造的廢棄物經過藝術家的巧思,提煉轉變成活潑可愛的兔子雕塑,重新賦予其生命週期與價值,並透過不同班級接力協作的方式,合作完成模型骨架建構、紙漿敷製、上漆、裝置等工程,希望透過共創的模式,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漂流-織物空間雕塑」則是藝術家石志偉與建築專業學院學生共同製作完成,以柔軟、彈性的布料作為媒介重新定義空間,展現出力與美的平衡。藝術家石志偉表示,在架設的過程中需要多位同學一起拉開布料,觀察彼此的施力與扭轉位置,同時,也要有夥伴在外圈觀看整體作品的樣貌,這種具高度因地制宜的創作過程,正是鼓勵同學以團隊為主體去思考。

本計畫負責人鄭月妹老師指出,「美感的能力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也是形塑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我們期待透過在校園中不斷推出新的藝術作品,來跟同學們互動,藉此增加大家對人文藝術的眼光與敏感度。」

「創.藝.術-逢甲發大Try」校園裝置藝術開幕合照。(照片/創.藝.術-微學分&工作坊提供)

「白馬非馬」鐵絲雕塑位於行政二館前展出。(照片/創.藝.術-微學分&工作坊提供)

「漂流」織物空間裝置利用具彈性、柔軟的彩布,展現力與美的平衡。(照片/創.藝.術-微學分&工作坊提供)

「煉.金.術」紙漿雕塑作品是利用逢甲校園廢棄影印紙,回收製成紙漿再造價值,於圖書館前草皮展出。(照片/創.藝.術-微學分&工作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