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設計未來 用後天想明天 的教育創新想像

2019.09.23

deco

文.圖/侯勝宗博士(母校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313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CUAlumn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正引領世界邁向未知的未來。在人類社會即將被AI科技浪潮所吞肆下,能同時富有人文智慧(Human Intelligence, MI)的跨界人才將更顯重要。展望未來,唯有結合人文關懷的人工智慧,才能真正帶動人類社會的集體福祉;否則類似2018年科幻電影《人類升級》(Upgrade)的恐怖劇情,可能成真。
      《華爾街日報》、《富比士》及《財富》等世界級雜誌均宣稱2017年是「人工智慧元年」;今年起,AI相關新聞與各種專書更充斥於各大媒體版面與書店中。「未來那一類型的工作會被AI取代?」「失去工作後,人們未來該怎麼辦?」隨著AI技術的成熟,並真實地進入各行各業中後,不少人開始焦慮未來社會將變成什麼模樣…。
     其實,已有一些研究報告出爐了。例如,麥肯錫全球研究(MGI)於2017年6月發佈《人工智慧,下一個數位前沿》研究報告,同時也發表《人工智慧如何能給公司提供真正的價值》一文,來總結他們的研究報告。他們在全世界採訪了超過3000名高階主管,針對AI技術的應用,公司未來的部署,AI對市場、政府和產業的影響進行大瞻的調查。報告中預測高科技、電信和金融服務業是三個最早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取代工作的產業。
     其次,另一篇來自資誠(PwC)於2018年7月發布的英國經濟展望報告(UK Economic Outlook Report),則預測在未來20年後,被AI取代的工作數量將相當於因AI而產生的工作數量。也就是未來AI所創造及取代的工作數量將達到均衡。根據該報告,預測到2037年,英國將有約20%的工作會自動化,大約是700萬個工作將會被AI相關技術所取代(例如,機器人、無人機、自駕車輛等技術);不過,隨著數位經濟的發展,未來也將因為AI而創造出72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製造業將會因為AI出現而減少25%的工作機會,物流倉儲業則會減少22%,公共行政則會減少18%工作機會。因為AI而增加的新工作機會,則包含了醫療業(22%)、科學和科技服務業(16%)和教育業(6%)。檢視這些AI新增加的工作,大多數是屬於比較有「人情味」的服務業。無獨有偶,人工智慧大師李開復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富有創意與溫度的工作,才是AI不能取代的工作。例如自動化機器人無法取代需要溝通、協調與富同理心的人與人互動工作,故在AI高科技(High Tech)掘起的同時,以人文出發的高感度(High Touch)能力的重要性將大大提高。
     因應這樣不可逆的科技趨勢,逢甲人文社會學院於今年帥先嘗試一個小小的教育創新,推動「以後天想明天」的設計未來學分學程。學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帶領大學生探討10-20年後的台灣社會與科技變化下,學生們今日所應具備與習得的科技能力與人文跨界視野。
     在學程籌備之初,我們首先盤點了台灣未來人口趨勢與經濟社會的變化,提出10-20年後台灣社會即將面臨的三大挑戰:老化社會、凋零偏鄉、稀缺資源。這三大趨勢是現今20歲左右年輕人,未來無可迴避的事實,也是沈重但卻隱形尚未感覺到的壓力。所以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的支持下,我們邀請了橫跨校內五大學院(人社、商學、資電、建設與設築學院)的十幾位老師,結合真實場域與業界講師的力量,對全校大學生開設「設計未來」學分學程,訓練學生對不可知未來的想像力,與對應這三大挑戰的解決方案。
     此一學程的教學方式,和過去照著教科書進度上課的教法,完全不同。過去傳統教學方式,是用「過去經驗預測未來」,用一個例子來隱喻,學生就像是看著後照鏡,往前開車,他們習得均是過去的己知知識。但設計未來學程是用「用未來想像現在」,故教學情境的設定與激發學生想像力,便成為教學的重點。而我們又為何設定10-20年後的世界呢?其原因是今日在大學就讀的學生大都約莫20幾歲,現在從大學畢業20年以後的他們,屆時正值壯年。那時他們所要面對世界(社會、產業、科技、環境…)的競爭力,才是我們今日的教學重點。也是我們設定的教學目標與教育願景。
     事實上,20年後的未來世界到底是長的什麼樣子,其實我們教師也不一定知道。但在如今的AI世代,想像力與同理心才是人類無法被機器人與演算法所取代的軟實力。而身在這個典範移轉世代洪流之下的大學老師,投入更多備課時間,以實作的情境課程,培養學生這些無形、看不見的跨領域能力,是我們責無旁賃的大學教師責任。
     相信已從逢甲母校畢業數十年以上的學長姐們,對於當初在學校讀書所習得的課堂知識,與後來進入社會與產業真正所需具備能力間的差距,一定心有戚戚焉。面對未來不可知的世界,凡事「倒著想(逆向思考)、正著做(正向心理)」可能更能創造出有別於目前主流的未來能力。歡迎校友們在你所屬組織或工作職場中,與我們一同投入這場設計未來的大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