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9.07.08
近年來,在於管理學的演變潮流中,似乎出現有一種典範轉 移(paradigm shift)現象。在所謂「管理過度,領導不足」或「我們需要的是領導者,不是經理人」的呼聲下,人們似乎將「領導和管理」,「領導人和經理人」分別加以切割。主要差別在於領導和領導者所負責的是「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管理或經理人所負責的,乃是「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前者稱為效果(effectiveness),後者稱為效率(efficiency)。在這些說法下,領導之重要性獲得普遍認識,使得這一管理功能自傳統的管理架構中脫穎而出,成為一種顯學。
然而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在許多機構內的管理實務,往往發現,在一些單位內,居然會找不到負責「做對的事」的領導者;被稱為「領導」者,並沒有做領導的事。相反地,而有些做領導的事的人,卻沒有「領導」這一職務或頭銜。
或者,有人會對於這種說法,大大不以為然;明明在機構中就有頭銜上的主管,如董事長或總經理之,怎麼會找不到領導者?
在此所要強調的,在今日世界裏,真正的領導者不在於頭銜,而在於他有沒有發揮領導的功能。就如這篇文章題目所說的「領導的意義,不在於職位,而在於功能」。
在今天世界上,職位和功能乃代表兩種不同的觀念,不幸地,二者常常發生混淆,在此要挑戰的,就是這種將領導視為一種職位的觀念。不過,在這裏首先要說明的,就是究竟什麼是領導的功能?
討論這一問題,有其歷史背景上的演變。在早期有關管理的傳統觀念下,「領導」乃指所謂「管理程序」 (management process)中的一個環節,領導的功能是十分局限性和消極性的,一位主管所領導的只限於他在組織上的部屬;而且他所能做的,一般已受到諸如規劃(planning)、組織(organizing),甚至用人(staffing)這些步驟的先天限制,他只能在這極小範圍內帶領部屬,做好計畫份內的事,最多也就是前此所稱屬於「效率」方面的提高而已。
這種領導功能的存在,背後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所處的外界環境是十分穩定的,領導者的任務,就是在既定的──甚至是例行的──項目下,督促下屬,依照SOP行事,講求效率;領導者既不必面臨大變革的決定,更談不上有所創新之必要。其次,他所主管單位乃是一種階層結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下的組織型態,無論工作分配或人員編制,都有明確劃分和界限,領導者基本上只能在這範圍內按照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行事,不能有所逾越。
顯然,這種前提條件已非目前企業——或任何機構——所處的狀況。今天企業所面臨的,乃是所謂創新時代,一切都是高度不確定的;甚至某些似乎微小的變動,都可能帶來重大的影響。在這情勢下,人們對於未來的變化是無法準確預測的,自然也不可能有詳細而穩定的計畫和人員配置。為了因應這種情勢,許多機構首先就要拆掉牢籠般的層級結構和細密分工,因而給予一位負責者,得以酌情勢,靈活因應的空間。在這種組織型態下,這位負責者並不限於一機構的最高主管或職位上的領導者,而可能隨著彈性組織的設計,極可能是一位專案負責人或某種團隊的領袖,他並沒有什麼崇高或響亮的頭銜。
簡言之,今後的管理已不只是追求穩定和效率,而必須因應環境變化,彈性調整,帶動變革。為了讓一位負責者能充分而靈活地發揮其領導功能,傳統的那種視為當然的層級組織結構首先被拆除,這時取代的,乃是各種彈性的,無世界的,甚至虛擬的組織。在這狀況下,一方面,固定的職位和頭銜已不具任何意義;另一方面,屬於功能性的領導將脫離組織職位,它可以出現在組織內部任何地方。在這趨勢下,領導的意義已不在職位而在於功能了。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