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專訪母校外語文中心王柏婷老師 自主派 教研並重的熱血英文師
deco

專訪母校外語文中心王柏婷老師 自主派 教研並重的熱血英文師

2019.06.24

deco

文/邱雅婷.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社會創新學院提供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312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CUAlumni/)

如今的時代,人手一機,或許出門可以不需錢包、鑰匙,但是絕不能忘了手機,否則反倒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在這個離不開手機的世代裡,將這樣習慣轉換成學習的方式之一,也是手機好處之一。今天逢甲人專訪母校外語教學中心王柏婷教授,讓我們一起跟王老師學習如何跨領域習得英語吧!

王柏婷老師,母校外語教學中心副教授,在母校任教長達14年,富有教育熱情,教學活潑有趣,為了幫助學生學習英文,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知道現在學生都熱愛滑手機,於是跨領域學習,對於資訊零基礎的王老師,透過購買書籍,搜尋網路資訊,設計一套字彙APP,讓學生低頭時間,也能充分學習。

跨領域學習 自行開發APP

王柏婷老師其實並無任何資訊背景,但對於英語教學擁有一份熱情,想要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學習,想起以前自己的學習經歷,老師笑著說,在以往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上放學等車的時間,都會隨身攜帶小卡片,一邊背單字,其實這些零碎時間用來學習還是很足夠的,而現在進入AI的世代,科技越發進步,智慧型手機普及,不管是何時、何地總會看到有人低頭滑手機,王老師認為既然無法阻止學生玩手機,加上學生隨身攜帶的物品一定是手機,那不如就「Join them」。於是王老師向一名資訊替代役請教如何開發一款英文APP,對方告訴她「只要一個晚上就可以完成,沒想到我花了兩年」,王老師向我們分享了一開始的開發的趣聞,當初聽對方這麼說,王老師心想應該不難,畢竟對方是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士,自己也開始找尋工具書要來鑽研,除此之外,還上網搜尋相關的教學影片,透過網路以及書籍一步步的學習,原先還想再找替代役討論,卻沒想到對方已經退伍了。

這並沒有讓王老師感到灰心,透過自學的方式,慢慢架構出基礎的APP,收錄的字彙則是來源自New General Service List(NGSL),這個字庫中收錄了世界公認出現頻率高的英語單字,且根據美國研究指出,若能記得NGSL基礎字彙表,就能夠看懂大約8成左右的英文資料。因此根據大一英語初級班的學生的程度,整理出24個單元,每個單元約30-35個單字,每個單字都有例句。例句的部分,王老師也說到,讓初級班的學生自己來造句,長久下來,就能夠累積大量的例句,另外,身為同樣級別的學生所造的例句,同學們或許能更加瞭解同儕之間的想法,學習上會減少更多障礙。

這個APP特別的在於,目前坊間並沒有出NGSL相關的字彙APP,加上這是為了母校學生設計,由於母校大一英語是有區分等級,因此根據學生的能力,分為上下學期,設計24個單元,單字數量並不多,加上有例句及影片可以學習參考,讓學生可以在空閒時間,甚至考前能夠多加利用,達到課外學習的目的。

王老師堅持自己開發的理念,也為了要鼓勵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於是耗費兩年的時光,開發出這套字彙APP。

 

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打造終生學習的能力

王老師,說到這套系統目前也連結到VoiceTube英文線上影音學習平台,當學生學習完單字後,可以進入測驗練習的模式,而答錯題目時,就會連結到VoiceTube,王老師每一題都精選了影片,要透過影片給予單字講解,另外APP也會推薦相關影片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多方觀看,讓學生在學習英語上能夠更加有趣,另外再設計這套系統時,也加入管理者能夠從後端平台上的大數據,去觀察學生平常最常觀看的影片是哪幾部,常錯誤的單字是哪些,在課堂上也能針對這些部分加強說明,畢竟這些數據的顯示可能表示,這是他們最不懂得亦或是最感興趣的,但不管是哪一個,都是老師樂於見到的,錯誤能夠有機會被改正,有興趣的有機會能夠更深入瞭解,對於學習都是有所助益。

目前這套APP僅在母校的教學平台上使用,並沒有對外開放下載,王老師說到,目前這套軟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一開始王老師的設計想法中,是想要設計一款如Candy Crush般,能夠闖關的英語字彙遊戲APP,但目前還要繼續研究如何更精進程式設計這項技能,現在這項系統學生已經試用一年,雖然學生們會說:「介面不好看,顏色太醜了」,但是同時學生也看到了老師自主學習的成果,而且與學生互動上,使用行動載具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也改善了傳統課堂由教師單一授課的方式,增進師生的互動,畢竟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已經習慣透過網路來互動。

透過APP也能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未來不管是什麼語言,透過類似的方式,學生依舊能自行學習,這才是最終目的,所以不管什麼身分、什麼年齡,保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打造終生學習的能力,讓未來的視野更加開闊。

興趣引發學習樂趣

王老師開發這套APP,另外一項動機就是興趣,王老師表示自己的專業雖然是英文,但是自己仍對寫程式很感興趣,這也是當初沒有放棄,支撐自己學習下去的動力之一,王老師也想鼓勵學生,每一種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著手,慢慢的就會全面地、深入地去瞭解,學習英文也是如此,通常學生排斥英文都是因為陌生感以及不感興趣。

王老師也舉常見的例子,當然不是愛看影集一直看影集就能夠進步,但是藉由興趣,長期地觀看,總是能學會一兩個單字,如果想要學得更好更快,也能找一部片,重複觀看,透過跟讀的方式,是讓聽說能力快速提升的方式。過去台灣英文學習方式,總是推薦學生購買英文雜誌閱讀,但,閱讀雜誌卻不一定人人適合,同樣一段文字,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不同,能力好的學生,能夠輕鬆閱讀,透過雜誌學到知識,能力稍差的學生,無法理解文章,那麼久而久之,反倒更加厭惡英文,對於英文產生排斥感。因此,王老師也想要藉由自己的例子,勉勵學生興趣學習重要性,也要說明英文其實並不無聊的,擁有語言的能力,才能夠提前瞭解全球趨勢,不必等別人翻譯,能夠快速學習國外最新知識,這也是學無止境的真諦。

 

教研並重 終身學習

過去大學通常「重研究、輕教學」,但是學校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研究,於是教育部實施「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由教育部出資,教授提案,補助大專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母校外語中心副教授王柏婷老師就獲得這項計畫的補助。此外,母校校長李秉乾認為,校內應該規劃讓教授從「學習專家」提升為「教學專家」,教授們皆很會研究學習並不能讓整體學生能力提升,但是教授們教學能力提升,卻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知識,未來讓這些學生與台灣社會、產業、國家發展等結合,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前景。

母校在教學和研究方面,並不會偏重哪一方面,而是雙管齊下,不斷支持教師們從事教學研究,作為課程改進的動力,王老師也提到,在進行這項APP開發時,通識教育中心的翟院長及外語教學中心的周主任,十分鼓勵王老師多方嘗試,進行跨領域整合。也鼓勵王老師開設相關課程教同學寫簡單的APP,王老師從教學中也能獲得更多發想,透過學生的反饋以及不斷學習,未來要更完善這套系統。

王老師向我們分享自身的經驗,也告訴所有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要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才能夠擁有終生學習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