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9.05.27
母校建築專業學院是為培育社會所需建築相關之專業人才設立,有別於以學科為導向的學院,建築專業學院是以培育人才為目的,跨越學科性質以學程作為授課方式,並跟隨社會動態進行學程調整,達學用合一之目的。逢甲人月刊已是第二次來訪建築專業學院,四年前來訪時學院還在成立階段,四年後建築專業學院在黎淑婷院長的帶領下,展現屬於自己的特殊風采。
目前學院有三大分流:建築、室內、創新,但在大一、大二都是上基礎設計課程,到了大三開始進行分流,依照學生特質興趣進行更專業課程分流。現今學院有兩大發展重點,第一是發展機械手臂,第二是籌備母校建築小書屋。不僅發展專業能力,更落實社會責任。
一進母校忠勤樓就看見有兩間玻璃屋與一處施工地,黎院長向我們解釋,現在學院正在發展機械手臂,這些新建設是未來機械手臂的實驗室,機械手臂可謂是學院中重要的建築跨領域代表。目前學院正積極發展有計畫是建築跨領域GLORIA科技部計畫,並佔據母校全校大計畫1/3的角色。在智慧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機械手臂成為目前智慧營建重要建設。目前學院在機械手臂領域中有三個方向發展:
自動化:黎院長拜訪康仕仲教授提到,康教授表示自己雖被高薪延攬至加拿大,薪水卻不是吸引自己的因素,而是到了加拿大可以做許多前瞻性的研發,這些研發能夠改變世界,黎院長十分認同這樣的理念,認為現今母校學院也是朝這個方向發展,與康教授合作一起做前瞻性研發,以減少工時與成本,以提前挹注的方式來控制工時 與成本。
人機系統:在傳統營建產業方面,有著很嚴重的缺工、環境安全的問題,不管是最冷、最熱、最危險之處,工人都必須親身前往施做,未來是否能夠以機器人來代替工人,在最險峻的環境中以機械手臂來替代,發展人機系統AR、VR,為實驗室帶來更大的挹注。
材料突破:在台灣使用最多的建材是RC建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鋼筋混泥土,然台灣環境並不適合RC材料,母校則以跨領域整合資電學院、工學院、建築專業學院合作,透過母校內部整合研發,可回收之材料,讓建材更符合現今趨勢。
黎院長分享到在10月19日時,建築學院與五家包括建築、建設、營造等企業一起投入成立台灣建築教育基金會,創立這個基金會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用更高格局去幫助台灣,學院去洞悉台灣的問題,基金會撥一定的經費去進行研發。這在未來是一塊很大的市場,這是一個前瞻性的發展,也希望能夠吸納更多不同科系的學生一起到建築專業學院修課,加入跨領域結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外更與建築結合創造出更多靈感。
目前學院還與荷蘭的台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合作,台夫特大學在歐盟有15項重大計畫,黎院長希望台夫特大學能夠在歐盟計畫外,能於母校設立一個亞洲分布的存在。今年12月,黎院長也邀請台夫特大學來到母校,協助母校設立感知研究室,這是一個針對人的五感進行研究的實驗室,對於室內設計這塊有著很大的幫助,母校的室內設計將同步帶領著亞洲國家朝向最健康的室內環境邁進。
此外,母校邀請隈研吾大師來進行水湳校區校園規劃,隈研吾大師以弱建築理念,就是以環境最大建築最小的設計概念來進行設計。且隈研吾大師在母校設立設計辦公室稱為KUMA LAB,所有的師生都可以協助隈研吾大師,也表示學生不必到日本去實習,在母校就可以進行專業實習,隈研吾團隊的首席設計師包括隈研吾大師都可以在母校開課。在他校還在尋求拜託大師時,母校直接將他們請到校園內,讓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環境,直接與實務結合,產生最佳效益。
「湖水的漣漪,震盪越大漣漪越廣」,黎院長認為學院就是致力於產生強烈的漣漪效應,現在建築小書屋已有14座,學院目標則是100座,不限制於國內設立,並連結系友一起將專業、服務投入於公益中。
建築小書屋緣起於建築系50週年系慶,當時建築系友千人會師,且配合母校校慶主題,深耕50前瞻100,系友會不僅是聯誼活動,更能帶進公益,建築人要在偏鄉建設書屋,雖名為書屋,但不是狹隘的圖書館概念,收納書籍之處,而是象徵知識的力量。每一座的小書屋出發點都不同,每一座背後都有一個感動人的故事,透過小書屋的設立,結合整個村落的特色及力量,為偏鄉創造新的活力,更甚者能將這份漣漪拓及更多人。
因為「拉琴及製琴」美麗的小提琴故事感動了黎院長,第二座小書屋在各界的幫助下誕生。
親愛國小最大的特色就是拉琴與製琴,整個國小的學生都學小提琴,全村的媽媽、小孩也都會製作小提琴,但他們原先的拉琴空間十分侷促,製琴房還與陶土放置於一處,他們需要一個乾淨良好的空間去練琴與製琴,於是學院設計了一個L型空間,包含著最重要的琴房,還有一個木製大平台讓學生們可以練琴。可見這些學生們需要的未必是一座圖書館,於是學院便打造一個屬於他們特色的小書屋,提供它們知識發展的空間。
這座小書屋的故事也感動了翁山蘇姬,當時台灣的google公司向親愛國小訂六把琴送給翁山蘇姬,而翁山蘇姬知道了母校幫助親愛國小蓋了小書屋,就邀請母校去蓋,黎院長表示當時他們是有點惶恐的,這時才蓋第二座小書屋,對於小書屋的建設其實並非蓋一個房子那麼容易的事,黎院長說道,硬體建設對於學院來說是容易的,但要不成為蚊子館那就不容易了。這些小書屋是希望能夠永續經營,讓偏鄉的學生能夠擁有競爭力,受之以魚不如受之以漁,要讓這個小書屋能夠產生越大的漣漪,因此,黎院長表示,每一座小書屋都是我們親自去談,現在親愛國小的親愛愛樂不僅能夠到國外表演,甚至能夠幫助其他們小書屋進行募款,這也是母校建築小書屋最大的目的,給予他們力量使其成長,成長後能把愛傳播出去也去幫助別人。
目前母校已經完成14座,每一座都是校友認養的除了第12座,小書屋其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科技時代裡,小書屋讓學生走到地方、走到土地,去認識人、土地以及材料,瞭解背後的動機情感,不僅給予學生一個實作的機會,更啟發學生的靈感。
小書屋是一座有溫度的建築,有溫度的容器,他將人、土地、學校、社會責任緊密串連,每一座小書屋都有一個感動人的故事,也使更多的學生、企業一起參與這美好的行動,一同打造一個共善、同樂的社會。
母校建築專業學院雖是母校最小的學院,卻是成長最快的學院,不僅有前瞻性的發展、跨領域課程,更有結合公益的小書屋建設,想了解更多更詳細的小書屋內容可以到「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臉書粉絲專業,了解更多精彩的小書屋故事。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