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 首頁
  • 校園新聞
  • 專訪母校社會事業經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汪浩老師 堅持自我 汪浩老師的社會創新之路
deco

專訪母校社會事業經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汪浩老師 堅持自我 汪浩老師的社會創新之路

2019.05.27

deco

文/邱雅婷.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汪浩老師提供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313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CUAlumni/)

 

汪浩博士,母校社會事業經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專長研究社會資本、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社會企業等項目。老師不僅善於研究、教學,更輔導非營利組織、和新創團體,也推廣說好公司的故事,目前更朝自行創業目標邁進。汪老師多方面發展,讓他對社會現狀十分憂心,過去在德國念書、研究與工作將近12年,他的座右銘是1922年德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赫塞寫給褚威格信裡的一句話:「對我而言,當信念開始變得不再重要,才是我要描述它的時候,就像生命裡才剛和我道別而離去的事物一樣。」他認為一小群人的微小改變終究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全球趨勢 企業公民

近幾年聯合國開始制定SDG(永續發展目標)原則,這是聯合國國際發展的一系列目標,也是十分具有強制性的產業規範,然而這項原則其實不只產業界,在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甚至民間團體都常見呼應聯合國發展目標。未來產品的進出口,制定標準時,所要提出的相關規範都需服膺聯合國永續發展原則,這是一個全球的趨勢,企業界表現出積極配合的樣態,也引領更多民間團體一併加入。

基於我國的國際地位現實,台灣在國際市場方面,,尤其要嚴格遵守國際遊戲規則,這樣的規範是我國為協助產業成為國際好公民所認可並服膺的,汪浩老師說道不論是他到立法院與委員溝通分享國際的社會創新,或配合行政院與立法院積極推動或修改相關法案,都希望我國能善盡國際公民的責任,也因為這三年來的努力,汪浩老師受邀擔任《遠見雜誌》「社企之星」以及《天下雜誌》「企業公民獎」的評審。

汪浩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一下什麼是「企業公民獎」,一般大眾對於《天下雜誌》都不陌生,對於標竿企業肯定也能列舉一二,但近年來中小企業處與《天下雜誌》合作,擴大評比的規模,設置小巨人組,所謂的小巨人就是年營收在50億以下的公司,他們既可以呼應全球永續,又能做創新變革,重點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夠持續獲利,可以稱做台灣中小企業標竿而獲得這個獎項。汪浩老師向我們分享他十分喜歡的中小企業標竿形象:由於過去40年來,中小企業一直在台灣經濟起飛扮演相當關鍵性的角色。汪浩老師認為這些企業在過去就是標竿,但隨著社會與環境變遷,CSR觀念與國際趨勢?異《天下雜誌》鼓勵更多透過創新思維以面對變遷挑戰的公司。汪浩老師認為當時代在轉變,過往那些創造台灣奇蹟的中小企業,仍舊能堅持走在創新的道路上,調整體質挑戰艱鉅的環境變動與新的消費要求,並始終獲利者,他們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標竿。這學期汪浩老師還邀請天下雜誌與其中若干標竿的主管,在母校一起開設一個創新的專題課程,大家一起說好公司的故事。

舉例來說,像是中部的樹德企業,樹德在過去的獲利就很高,而企業的本質就是透過資本的投入與產出,為社會創造價值。但在過去價值並沒有在環境或社會層面上去談,現在社會型態變遷,開始談多元價值,如果企業無法一直跟隨整體全球環境進行創新變革,並落實在生產與服務層面,持續在市場上找到獲利機會,那麼這些企業很快就會被市場給淘汰。這是一個現實層面的問題。也是如此汪浩老師也更加敬佩那些腳踏實地又具創新洞見的中小企業。

 

逐夢 築夢 創業家的意志力

在與汪浩老師對談的時候,老師向我們介紹到他除了自己正在創業外,也輔導4位大三學生進行新創計畫,不僅是自己逐夢,也為學生築夢。

他認為以逢甲的製程能力,若是能與丹麥沼氣發電的尖端設計和關鍵技術結合,在台灣也能打造出全球最先進的沼氣發電產業,但是創業是很艱辛的,也是花費了幾年才排除許多大小石頭,但是為了創業必須要有排除萬難的意志力,由於台灣還在發展傳統沼氣發電,與國際先進製程整合循環經濟的產業有相當落差,因為台灣能夠通過環境檢測,整合跨領域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以解決永續問題為導向,打造具擴散價值的沼氣發電公司幾乎沒有,汪浩老師期待扮演一個領頭羊的角色,帶領整個團隊向前邁進。

汪浩老師也提到輔導四位學生從事社會創新時有感而發:「看過許多人創業,其實創業這條路上真的不用擔心錢與科技的問題,反倒當你看見機會與風險,就應該鼓勵年輕人擁有夢想去挑戰這一件事」,在一個夢想慢慢被現實給消磨殆盡的年代裡,乍然有人鼓勵年輕人尋夢,可能會被許多人說是很傻氣的一件事情。學生也認為汪浩老師帶領他們做桌遊創業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對於汪浩老師來說,事情一點也不小,學生從中學習到了太多,這些學生有目標、有熱情,他們只是缺少有人引導以及陪伴,只要有能者願意給予一些回饋,他們就能衍生更多創意,每周汪浩老師就帶領有興趣創業的學生到自己的EMBA沙龍去,透過學長姊給予指導反饋,學生的計劃有了嶄新的突破。這個桌游既是呼應國際永續又能簡單上手,已經有許多家長和小孩嘗試過,也等同於接受過市場挑戰了,其實創業就是創造一個可以讓知識概念能陸陸續續實踐的平台。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汪浩老師目前做了一個研究是幫台灣做一個社會影響力的報告書,假設一個公司做了一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事情他需要怎麼樣去描述,透過一個歐盟制定的框架並結合汪浩老師自己的簡單設計,汪浩老師在台灣推動說故事運動,並且在台北、台中與行政院婦權基金會一起舉辦。而汪浩老師所教授過的EMBA學生,也組成一個讀書沙龍,在台中固定舉行聚會,由汪浩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說故事,希望這項運動能慢慢地推廣出去,「先存好心才能做好事」過去的人只做不說,或者想說又說不好,所以要先訓練他們把他們做的事情說出來,利用故事的感染力,慢慢渲染更多人去做好事。

汪浩老師私下其實從事了許多非營利組織的運動,不僅做過偏鄉小學、乳癌婦女相關運動,最近又協助震旦集團傳善獎得獎團體的一個更生人重回社會計劃,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也與老師的專業相結合,但老師在現場的觀察卻發現,從整體解決方案來看,不管是政府抑或是民間這些公益活動其實都做得不夠,於是汪浩老師寫了一個拯救偏鄉小學生學習的USR計劃,結果卻被教育部退件,讓汪浩老師大感失落,但卻因為這件事,受邀到高雄醫學大學演講,原本以為落選的計畫沒有資格分享,沒想到受到該校一級主管們異口同聲地的認同。

或許每個好的事情不一定會有好的回饋,但是能夠慢慢地影響到更多的人,讓更多人去做更多好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回饋。

 

國際視野才是未來競爭力

汪浩老師兩年前曾受邀教育部青年署的國際青訪團,擔任德國團的領隊,帶領我國一群大學生菁英,參訪國際最先進的社會創新。也曾透過APEC會議邀請祕魯社會創業家到台灣訪問,汪浩老師是台灣第一個做社會企業磨課師課程的老師,這個課程帶領學生拓寬國際視野,現今台灣很流行小確幸,年輕人很會開咖啡廳或被鼓勵從事地方創生,這不是不好,但這是一個警訊,一個我們正在失去國際視野的警訊。

上世紀70-80年代,幫台灣創造黃金年代的,多數是手提兩個皮箱全球走透透的女性業務,如果我們不能開拓國際視野,未來不斷內耗我們終究會找尋不到出路,於是汪浩老師就在他磨課師每一集課程中去拜訪社會創新且能成為全球標竿的小公司,某些雖然正在萌芽但卻全球知名,他衝進綠色和平總部,拜訪彩虹戰艦號的船長,雖然限於時間與經費某些無法親自採訪,但親臨現場向學生做生動的介紹,學生對理論與實務會有深刻的理解。

對談之中,汪浩老師更像一個點燈人,引領著還有夢的學生,讓這個夢快消逝的年代裡,還能夠有勇氣繼續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