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專訪國際科技與管理學院唐國豪副院長 不畏變遷 以時代潮流引領學院邁向未來
deco

專訪國際科技與管理學院唐國豪副院長 不畏變遷 以時代潮流引領學院邁向未來

2019.05.27

deco

文/邱雅婷.攝影/許惠娟(EMBA經管100)、國際學院提供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314

 

更多校友資訊,歡迎加入逢甲大學校友網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CUAlumni/)

     與國際接軌是目前趨勢,母校也積極讓學生具有國際視野,未來發展能更具競爭力。母校原先就設有英語專班,用以使學生具備留學經驗為目的,然現任國際學院唐國豪副院長卻認為母校應該跳脫傳統,積極轉型,讓母校成為全台最具國際競爭力之大學。

唐國豪副院長,美國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博士,現任母校國際學院副院長。母校國際學院於民國103年成立,以培育具有全球移動力的國際人才,國際學院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設立國際專班,為全台首例經教育部核准專門規劃之國際專班,因此國際學院與國外合作大學相關入學標準、學分認定、英語門檻、畢業條件等重要項目,皆有統一規定標準。母校也希望前往國外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國外學業,成功獲得兩校學士學位,也是母校前進國際的重要里程碑。

 

2+2創新學制  提高學子國際競爭力

102年時,政府在產業全球化的趨勢下,推動了自由經濟示範區,雖政策最終未能成功執行而宣告終止,但母校卻利用這股風潮開啟了與國外大學的合作,並開辦全新學制──國際學院,將自身送上世界舞台。

國際學院的前身是商學院下的英語專班,當時的制度是以讓學生具備留學經驗為主,因此只有一年時間會交換出國,也不具備國外大學的學位。然而,考量到現今學生需求,現任國際學院的唐國豪副院長說學校勢必要走上跟傳統不一樣的路。因此轉型後的國際學院就積極與國外三所名校合作,以2+2學制提供學生2年母校、2年出國,在4年內取得雙學位的管道。

對於學生來說,可用平常讀大學的4年時間取得複數的國內外學位;而對於家長來說,則不必擔心高中畢業即出國會產生的定性不夠、身處他鄉無人照護等諸多疑慮;又對於母校來說,將可培養出更多優異學子作為台灣的未來競爭力。這種三方友善的環境,唐副院長認為才是教育機構應該具備的最好模樣。

談及此,唐副院長話鋒一轉提到,為了確保此種環境能順利養成,在挑選學生時國際學院也是寧缺勿濫,只透過一般大學的學測推甄及特殊設置的獨立招生兩個管道篩選學生。他說這兩個管道的共同點在於「面試」,唯有藉由面對面的對談,學校才能確定每一位學生的能力、企圖心與上進心,而非只經由指考分數發放,佔用對出國留學真正具備熱忱的學生名額。

 

課程、活動特殊設計  培養學生能力及認同

至於課程方面,由於國際學院的2+2學制不同於其他大學以單一學生自行修課並申請交換的作法,而是直接做到兩校共同認可的專班形式對接,所以學校歷經了多方評估調整,才精心設計出符合兩校標準的特殊課程。

舉例來說,為了達到美國與台灣雙邊通識課程的要求,學院便開設「美洲亞裔史」一類的歷史學科,如此既能在台灣找到能教授課程的優良師資,也能通過美國學校的通識門檻,一箭雙雕地降低學生修課成本。對此,唐副院長自豪地說台灣,母校可說是此系統化模組設計的先鋒。

另一方面,針對出國留學所需的語言及學習能力,國際學院也設計出一系列的活動和輔導課程,力求讓學生達到出國的GPA及語言標準,並可適應出國後的學習環境。具體措施細至新生訓練即開始執行,如新生訓練時,國際學院特別安排外國學生作為小隊隊輔,讓學生一踏入學校就接觸全英語環境,再舉辦作筆記競賽(notes taking competition)等小遊戲,讓學生互相分享學習撇步,在競爭中合作成長。而一般授課時學院也是全英語進行,甚至將學院師資送至國外移地訓練,且延攬合作大學的師資來台協同教學。對於學生學習進度方面,則是於每個月進行評量,秉持及早發現、及早補強的態度,為進度落後的學生安排加強輔導。

除此之外,唐副院長說新生訓練其實也隱含學校的用心。因一般學生在母校內有4年的時間培養感情,但國際學院的學生卻只有一半的時間能融入這個大家庭,再加上強大的學業壓力,這樣的環境下,若學校不主動安排互動,學生間將失去對學校的認同感,因此國際學院也不忘善用各式活動設計學生間的互動。

 

堅強合作陣容  打造頂尖教學環境

目前,與母校合作2+2學制的大學有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聖荷西州立大學(SJSU)及普渡大學(Purdue)三所,不論哪一間學校都是世界知名的選擇。舉聖荷西州立大學為例,在23所州立大學中最早成立,加上鄰近矽谷的優異地理位置,在矽谷就業畢業生統計中始終坐擁第一名寶座,為學生將來提供良好的發展出路。而另一所普渡大學,唐副院長笑道甚至有學生在當地考取不到學校,反倒回國考進母校再行交換,足見母校掌握的資源是如此難能可貴。

在三所大學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聖荷西州立大學是以商學院合作為主,而後者又特別著重在大數據方面;普渡大學則是採工程領域的合作形式,令國際學院具備文理組的全面選擇。

而與三所學校的具體合作模式,國際學院主張保有學生的修課彈性。以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為例,當地的商學院學制是以8個科目構成一個主修學系,每個科目4學分,共32學分,再加上基本預備科目,即可取得一個主修學位。為了讓學生擁有多樣化的選擇,國際學院決定在母校的兩年內完成基本預備科目的修習,故學生於大三到當地就讀時,便可自由選擇欲修習的科目、取得主修學位。更甚者,也可在2年內修習16個科目,一次取得雙主修學位再學成歸國。

 

合作中學習 汲取名校經驗讓母校更上層樓

對於這種學制,唐副院長表示讚揚,並稱其中值得借鏡的地方,將成為母校未來課程重組調整的依歸。由於現在國內大學大多都是必修科目難度高、選修科目精度低的狀況,其實並不利於學生的學習成長,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此種學制便可成為改善現狀的契機,讓每個科目都能成為精實的必修課程,節省學生修習選修科目的時間成本。此外,在同一學院內不分系的彈性選課作法,也讓學生能更貼合自身需求修習課程,降低學用分離的情形,故助於改善現今教育現況。

雖然在現今的台灣,要實行相同學制實屬窒礙難行,但唐副院長相信透過長期的交換合作,母校將能持續汲取經驗,有朝一日完善國內的教育制度,幫助莘莘學子回歸學用合一的初衷,打破現今就業難關。他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是「拼」就能取得成就,在就業天花板的限制下,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萬難才是學校轉變的目的。正如同《逢甲人》月刊不斷求新求變一樣,母校也將不斷開發產學合作、大學間合作設立共同學院(如:與中山大學合作成立的智慧健康學院)等管道,精進學校實力。「母校不是招不到學生,而是只想招入好學生」唐副院長在最後對母校下了這句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