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共善.影響力》專欄 視野不同 事業就會不同

2018.07.01

deco

 

 

     全球正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巨變階段,一切似乎如此不確定與未知。如同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作為時代背景所寫的《雙城記》開頭:「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面對多變的世局、轉型的台灣與紛亂的高教,希望此一專欄能聯結逢甲校友,讓善被看見。

 

孫越叔叔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好朋友,今年5月病逝於台北,享壽87歲。孫叔叔的一生可以算是上一世代台灣人的生命寫照,但不同於其他人的是,他是一位「視野決定事業」的典範代表。讓我們先回顧孫越叔叔的一生。

 

本名孫鉞的孫越,民國19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餘姚縣,他的成長過程其實是極其顛沛。在他出生隔年,中國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他整個童年,是在烽火中度過的。而比烽火更無情的是:在他十一歲那年,父親在外頭有了女人,先是不愛回家,最後乾脆不告而別,遺棄了他們母子。更不堪的是,孫越的生母在生下他十天後就過世了,由後媽撫養長大。一直到孫越十五歲,後媽過世後,他才輾轉知道原來媽媽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1949年,當年30歲的孫越隨國軍來台,並加入裝甲兵的「水牛劇團」。孫越因為長相並不帥氣,早期多演反派角色,並在39歲以《揚子江風雲》拿下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殊榮。不過就在孫越名利雙收之際,他卻漸漸不快樂,因為演久了「惡行惡狀模樣」的反派角色,一雙兒女在外時都不敢認他是爸爸。孫越還曾因此動了自殺念頭,想從舞台高架跳下、開車撞電線桿。那時的孫越常常思索演戲演成家人都不敢相認,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1978年、48歲的他決心轉型,積極接觸喜劇片。他和張小燕在綜藝節目《銀河璇宮》搞笑,與陶大偉主持《小人物狂想曲》、兒童節目《嘎嘎嗚啦啦》,戲而不謔的表演轟動全台,成功變身家喻戶曉的諧星。回顧孫叔叔的一生,他演出超過200部的電影,並於1983年在《搭錯車》中演活啞巴叔叔。孫越在劇中賺人熱淚的演技,讓他獲得第20屆金馬獎影帝,自此成為「老兵形象代言人」;之後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海峽兩岸》、《兩個油漆匠》等角色都有老兵的背景。

 

但是,就在孫越事業到達高峰之際,1989年卻毅然息影,投身公益。孫越當時曾表示:「我不是貿然投入公益,我己經59歲,十分清楚上帝接下來要我做什麼。」事實上,孫叔叔在投身公益之前,他早己預備了快六年了。

 

故事是發生在1983年。那一年已是基督徒的孫越接受宇宙光雜誌邀請,參加「送炭到泰北」公益活動。在出發之前,他為了擠出出國時間,就拚命趕戲,結果生了一場大病。出發之前,他仍向醫院請假,帶了一個半月的藥和2個導尿管就前往泰北。孫越回憶當時在泰北的一幕情景,他夜裡守著一個吊著點滴、命在旦夕的孩子,直到醫生無奈地宣布「孩子死了」。就在他直視死亡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認為自己過了數十年安逸生活,所有時間都在追求自己的「想要」,卻無視世界上有這麼多的「需要」。因此他決定要修改往後的人生方向。

從泰北回台灣之後,孫越便開始積極投入各種社會公益活動,舉凡菸害防制、捐血、器官捐贈、扶助弱勢家庭、守護失智長者、關懷受刑人等,孫叔叔的公益大使形象深植人心。1989年孫越時更決定全心投入公益,舉行「只見公益、不見孫越」記者會,再也不做有酬勞的演出。自此結束長達40年的演藝生涯,開始了往後接近30近年的孫叔叔公益時代。

 

歸納孫叔叔一生,大概可以區分為成長、成功、成就三階段:

(1)成長階段(30歲以前):

歷經大時代的戰亂過程,從大陸隻身渡海來到台灣異鄉,投身軍旅;

(2)成功階段(30-60歲):

專心於演藝事業,達到個人的事業高峰,獲取財務報酬與表演聲譽;

(3)成就階段(60歲以後):

全心投入於弱勢公益志業,善盡個人社會責任,發揮社會影響力,成就他人的需要。

 

總結孫越一生光景,他真是一位「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典範。雖然他早年流離失所,但在晚年之際,仍願意謙卑地從成就自我的台前鎂光燈演藝事業,轉向成就他人的幕後慈善公益志業。正是因為視野的不同,成就了「永遠的孫叔叔」不凡的事業,完美書寫了上蒼為他預備的生命劇本。

 

「我不認識您,但是我謝謝您」。 孫越叔叔,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