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的價值怎麼計算?又怎麼來的?對於這樣一個似乎很普通的問題,恐怕就有許多不同答案。就以其中屬於財務性質的答案來說,依傳統的觀念,資產價值可能是首選,銀行每視資產為企業償債能力的指標,將廠房、土地視為擔保品。其次,則可能看這家企業的營業額或獲利情況,依其大小估計其價值。
但是在報章雜誌上,近日人們所看到的指標,卻往往是所謂「市值」(market value);此即公司最近股價乘以在外流通股數的數值。由於這個數值隨每日股價收盤數而變動,表面上看,似乎不像前此所舉資產、營收或獲利數字那樣明確,而且它們經過會計師簽證,似乎更有公信力。然而換一個觀點,這一市值卻代表一企業之所有權在資本市場上之即時交易價格,依當前會計觀念,反而是較其他歷史性指標更合乎「公允價值」(fair value)意義下的答案。
假如我們採用市值代表一企業的真正價值,現在讓我們看看當前世界上最火熱幾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以及它和其他指標間的關係。在此所指公司為Apple、Amazon、Alphabet(即Google之母公司)以及Facebook。有關它們的市值,在此暫依<財星>(Fortune)雜誌最新公布「500大」資料,以2017.3.31這一天為準,Apple的市值為7,537億美元,Amazon為4,230億美元,Alphabet為5,794億美元,Facebook為4,105億美元;換言之,這4家公司的市值都超過4,000億美元。如果我們將這4家公司的市值和各自資產價值相比,後者以2016年結算數字為憑,它們依序是3,217億,834億,1,675億和650億,都沒有超過4,000億美元,而且相差甚為懸殊;其中以facebook一家而言,其市值高達資產價值6.3倍之多。一般人恐怕不敢相信這個公司市值會超過資產這麼多。如果再將這4家公司的市值和資產價值各以平均值表現,則分別為5,417億和1,594億,換言之,市值為資產價值的3.4倍。如果改以營收及淨利與市值比較,4家公司平均市值亦為營收之4.6倍,淨利之27倍,更為驚人。
也許以上所做比較還不能突顯這幾家公司市值如何遠遠大於資產,營收或淨利所代表的意義。由於這4家公司的特色,在於它們所代表的是當今世界上屬於最成功的網路企業,現在我們將他們和當前最成功的傳統企業相較,看看會有怎樣的差異。在此所選擇的傳統企業,分別是Walmart和General Motor,這兩家企業在<財星>500大企業的排名分別是第1和第8,也都算是經營十分出色的大型企業。先以市值來看,這兩大企業分別是2,186億和530億,均落後上述4家網路公司;如果再以這兩家公司平均市值和它們的平均資產、營收和淨利相比較,市值為後3項之倍數為0.64、0.42和11.6。相對於前4家網絡企業之3.4,4.6和27.8,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換言之,在上述比較下,以同樣資產、營收與淨利情況下,資本市場所給予網路公司的估價,顯然高於傳統產業甚多,這說明了一個事實,此即隨網路經濟到來,價值之創造已非來自實體產品或服務本身,而來自它們和需求之間的「連結」。換言之,隨著網路企業表現在連接(connectivity)上之多樣、靈活與彈性,這才是創造了他們的企業價值的真正來源。
相較而言,在傳統企業經營模式中,這種「連接」屬於「流通」(distribution)中的「商流」、「物流」、「金流」或「資訊流」等功能,這些功能之連結,往往是各自分離,獨自營運,最多只是謀求機械性或技術性的連結而已。然而在於網路企業,這種「連接」已經隨著數位資通訊技術之飛躍進步,與平台模式之?流交融,相互調節,達到一種屬於生態性的「連接」狀態,這種連接已將供需兩方結合起來,轉變為一種互補和夥伴關係。
尤其可貴的,在這種無所不在的連接中,人們可以偵測到大量數據,用於開發和創新更有價值的商機,這就是所謂「大數據」的應用。最後,請問在這種世界裏,你還只在意你所生產產品的品質或成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