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打造永續發展舞台 迎接下一個一甲子(專訪李秉乾校長)
deco

打造永續發展舞台 迎接下一個一甲子(專訪李秉乾校長)

2017.10.01

deco
正如同《逢甲人》花了25年出版300期之際,思考的不是雜誌如何能夠再辦25年,而是如何讓這份雜誌更豐富、更充實,更具有獨特價值,不忝其存在25年的意義;而在逢甲大學即將邁入一甲子歲月之際,念茲在茲的是如何與時俱進,投入更多的資源,培育更優秀的人才,擦亮逢甲大學品牌,為下一代的孩子,準備好讓他們能在舞台上發光發亮的利器。

轉陳出新,布局未來

 水湳新校地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事,大概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會有交地的機會,這次交地對學校的發展意義非凡,新校地大約有5.7公頃,加上原有的16公頃校地,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校地,這樣的改變將促使建校即將一甲子的逢甲大學脫胎換骨,躍向新的里程。

 

除了增加新的校地之外,學校作為西屯區的一分子,應善盡社會責任,未來也將配合臺中市政府的規劃,教育部已同意學校提供土地使用同意書讓文華路南段從3米拓寬為12米的道路,目前等待市府現勘及工程的進行,這樣的改變會讓本校的教職員生有更安全的生活空間,也讓逢甲商圈的面貌煥然一新。
西邊文華路南段的拓寬,加上東邊新校地的購入,這兩件事情將啟動逢甲校園的改造,學校也如火如荼的積極規劃,進行幾項重大工程,由董事會特別預算支持的「圖書館優質學習場域再造計畫」就是其中一項。本校圖書館在2000年的改造,非常成功,是當時各個大學爭相參訪、學習的典範,在經過了17年的之後,依據現在的學習模式重新再造,將圖書館升級為全校最重要的優質學習場域,讓圖書館再次開啟全校師生的學習引擎。

 

有了新的校地之後,學校的大門也將由西邊移至校園的東邊,朝向東方開啟,面向整個水湳經貿園區,在我們的周遭未來是水湳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臺中綠美圖、中臺灣電影中心、臺中智慧營運中心、水湳轉運中心、中央公園及和我們相連的創新研發專用區,此際逢甲握有絕佳的地理優勢,一定要趁勢發展,把握時機,擬定前瞻發展目標,接軌全世界。

經驗,帶我們走的更遠

 因應這樣的改變,學校將因此有了新的動線。為了迎接新挑戰、掌握新發展,部分的行政單位也將往東移動,集中到圖書館4樓及3樓舊館辦公,空出行政一館,配合文華路南段拓寬工程,將學校的空間活化轉型。

 

 緊鄰水湳經貿園區,被商學大樓、圖書館及資電館環繞的鷹揚廣場也會重新思考設計,設法把它營造成為一個更具人文氣息、更精緻、更友善的景觀活動空間,目前已經有校友捐款讓學校可以完成此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逢甲的校園一定讓所有人驚豔,請大家拭目以待。

 

 在董事會的支持下,我們也要在福星校區新建一棟多元的「福星精采學舍」,它會同時具備住宿與學習的功能,3年後就會完成。搭配現有男生宿舍地下一樓的4間大型教室,福星校區將呈現不同風貌,從此擺脫單一校區經營的模式,打破原有在第一校區上課、在第二校區住宿的慣性,利用雙校區經營的概念,讓福星校區同時也具備上課學習的功能,因此,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了更緊密的結合,可望也能達到更佳的學習成效。為了讓空間可以更有效的被利用,未來也希望能在寒、暑假舉辦營隊或安排課程。

 

 過去的逢甲大學以歷史悠久的工商學系聞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邁入21世紀的今日,因應未來新的產業的發展所需,不得不重視人工智慧及健康產業兩大區塊,學校除了繼續在人工智慧努力發展之外,接下來將與中山醫大合作,共同辦理智慧健康學院,把我們已有的人工智慧的成果應用到醫學及健康產業上,不僅止於病後的醫學治療,而是要跨足到事先的積極預防。利用新校地,進軍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培養產業最需要的人才,而這樣的投資也將帶動現有的科系都有機會鏈結最新產業,進而產生質的變化,大工、大商、建築、以至於人文社會都有可能發展出新的契機。

 

 所以,新校地的購入絕非只為了延續現有的基礎,解決空間的不足;相信董事會及學校會思考逢甲的永續發展,前瞻的辦學理念,因應全球產業變化,深思熟慮的決策,希望藉由新校地的購入,能讓學校在新一波的競爭站穩先機,讓逢甲所培育出來的人才,符合每一個階段產業發展之所需。

微破壞,大創新

 隨著新校地的建置,逢甲將逐漸走向沒有圍牆的校園,東邊朝著廣袤的經貿園區,西邊倚著全臺灣最大、最繁榮逢甲商圈,北邊的西安街打通與經貿園區相連,而南邊與大鵬新村相隔的道路未來也會拓寬成8米的道路,逢甲大學座落在全臺灣獨一無二的璀璨地段,成為一所無邊界的大學,逢甲的校園也就會很快的全然改觀。

 

 不管是校本部或福星校區,其實都被涵蓋在水湳經貿園區之中,我們坐擁地利之便,更希望我們的學生都能走出去,結合這些資源,為自己的學習加值。例如與校本部緊連30公頃只租不賣的創研區,未來將引進許多大型企業的總部與研發經濟聚集此處,加上原來就是我們鄰居的航太龍頭漢翔企業、逢甲商圈,既然我們沒有圍牆,沒有邊界,整個水湳經貿園區、逢甲商圈都是逢甲學生延展的學習場域、實踐場域,只要我們善用周邊資源,就能擘劃出海闊天空的未來。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面對未來社會產業發展,更大的挑戰在於教育的實質內涵,我們不能僅止於關注學習空間的改善,更有決心要把逢甲大學打造成為融滲人工智慧與學生生活及學習的一所大學,透過CDIO、設計思考、專題學習等成果導向的教學模式,增進學生的實作能力。

 

 除了原來已經成立的跨領域設計學院之外,不久也將成立一個新的社會創新學院,跨領域設計學院是與產業合作的教學模式,而社會創新學院則是與社區合作的教學模式,學習不是關在有圍牆的校園內,閉門造車,一方面學校希望學生能走出去,充分利用水湳經貿園區及逢甲商圈這些延伸的學習場域;另一方面學校也會積極的將產業及社區的資源引進到校內,讓學生更了解社會的人才需求是什麼,多管齊下,打造逢甲成為無邊界的理想大學,培養出更多能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

未來決定現在

 我們姊妹校漢陽大學花了極大的心力及財力,在京畿道安山市打造ERICA校區,逐步成為現在具有校園、科學園區及生活機能社區的功能及樣貌,反觀我們逢甲校園,渾然天成,緊鄰經貿園區的創研專區及生活機能極佳的逢甲商圈,這樣優越的地理環境,我們更應珍惜並善加利用,迎著風,乘風飛翔。
  隨著逢甲周遭環境的改變,原本都會型大學的性質已不符合現階段所需,我們要有更銳利的思維、用更具彈性的方式辦學,空間的建置與教學的內容都應一併調整,創新雖有風險,但維持現狀更危險。以推動無現金校園為例,學校未來將引進經貿聯網及研華科技物聯網兩大平台,打造出一個學生可以融滲生活的環境,學生浸淫其中就可以接觸到物聯網、雲端、大數據及AI的知識與科技,從使用中去了解甚至改善,透過潛移默化達到教育及人才培育之目的。

重新認識逢甲之必要

 許多的校友都已畢業多時,對於學校這幾年來迅速的變化,可能不是非常清楚。以現在逢甲校園的四個角落為例,都將呈現不同以往的風貌,西南角落的行政一館將緊鄰拓寬為12米的文華路,與逢甲商圈接連;西北角的文華創意中心的2、3樓是跨領域設計學院;東北角原來的校友會館目前已經改為i-hub(Innovation Hub),是學校與產業合作的平台,直接接軌創研區;東南角的鷹揚廣場會成為開放式的人文景觀庭園風格的休憩廣場,逢甲大學將與水湳經貿園區、逢甲商圈緊密結合,扮演與以往不同的角色。即將走過一甲子的逢甲大學要成為都市及社區發展的動力,更進一步要成為帶領中臺灣躍升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

感謝母校李秉乾校長對逢甲人月刊強力的支持,是月刊相當大的後盾

跨領域設計學院,強調跨域合作,透過CDIO的創新教學模式,將專業應用於實務,培養就業即戰力

母校董事會特別預算支持「圖書館優質學習場域再造計畫」,將圖書館升級為全校最重要的優質學習場域

 

母校與德國紐倫堡大學(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FAU)兩校結盟合作

母校舉辦國際美食節,邀請世界各地到母校華語文中心,為學習中文的外籍生帶來家鄉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