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7.09.25
【建築專業學院訊】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數位實構課程,落實CDIO創新教育模式,將數位製造技術導入真實場域,執行真實的專案、真實的設計,並應用在真實的需求。課程最終選出兩個作品打造成實際1:1大小,分別是「Boundary」與「魚橋」,10月10日前在忠勤樓地下一樓展出,其中「Boundary」還獲邀將至臺北舉辦的國際展演活動「白晝之夜」展出。
作品「Boundary」來自孫子皓同學的設計,以高美濕地的堤防為議題,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模糊邊界,孫同學發展一種讓自然潮汐重新定義邊界,甚至進行生態復育的環境友善消波塊工法。從作品充滿孔隙與模組化的設計當中,展現孫同學企圖以滯沙手法復育莞草生長,同時平衡觀光帶動地方生態經濟的企圖心。
作品「魚橋」的設計者李承哲同學關注於魚塭養殖,發現漁民在內陸養殖時,因餵養、換池、管理與撈捕時需要頻繁下水,非常不便,便以作業平臺的概念,發展出能夠橫跨長距離的魚橋系統,改善漁民在作業程序面臨的困難。其中「卡榫拼板」方式所開發出的長跨距結構令師長驚奇,並且透過實際1:1的搭建已證實其可行性。
本屆數位實構課程,更在課程老師沈揚庭老師與鄭博仁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以「第三學期」的概念,於暑假期間申請通識微學分,課程內容是以「拆解與組構」為主題,由學長姐帶領學弟妹,以四天的時間拆解「Boundary」作品、組構「魚橋」作品,透過實作,累積可以應用到未來課程的經驗與技術。
沈揚庭老師表示,第三學期的精神不單只是正規課程的延伸,更應該形成的是一種知識與技術的循環模式,讓未來的學習者都能站在過去課程累積的巨人肩膀上,發揮更大、更創新的能量。
而為該暑期自主微學分課程講評的建築專業學院黎淑婷院長也表示,數位實構所帶動的不僅只是建築設計上的創新,更是翻轉教學上的創新。國際知名的展演活動「白晝之夜」,也邀請本屆作品「Boundary」及上一屆作品「伴風間」至臺北展出,很開心學生的成果受到肯定。
建築專業學院孫子皓同學的實構作品「Boundary」。(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
建築專業學院李承哲的同學的實構作品「魚橋」。(照片/建築專業學院提供)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