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校園采風|人社學院 B型企業王道中心 企業不只獨善其身,更可兼善天下
deco

校園采風|人社學院 B型企業王道中心 企業不只獨善其身,更可兼善天下

2017.08.01

deco

產業探索航海新地圖

「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是近來日漸受到重視的一種新企業經營理念。逢甲大學與亞太B型企業協會、智榮基金會於2017年4月21日共同設立B型企業王道中心(Benefit Academy),結合三方的學術理論、實務經驗與社會關懷,在後資本主義年代,為企業描繪商業新形貌,為產業探索航海新地圖,為社會創造幸福新契機。本文將說明B型企業王道中心的成立背景與未來方向。

 

2011年9月17日美國發生了佔領爾街運動運動。當日有上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主要目的是抗議大型公司的無限制貪婪,和財富日趨集中於少數人所導致的社會不公與不平等。有人宣稱這是99%人民對抗1%富人的運動。後來,該運動後來甚至發展成全世界各地的「一起佔領」運動,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各地。
 隨著佔領運動的激情過後,全球企業也紛紛興起一波反省與自覺。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不再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標,開始思考如何兼顧股東以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由美國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所發起的B型企業認證,便是在此一全球脈絡下誕生的自覺性運動。想要宣稱自己是B Corp的企業,必須向B Lab申請認證。B Lab將針對其企業的公司內部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個不同面向,依產業類別、員工人數規模進行客製化的量化評估,並給予評分。若評分通過後,才得以頒發B Corp認證,成為獲得認可的兼顧利益公司。

 

無獨有偶,台灣政府與創業圈也興起一股社會企業風潮,許多創業家紛紛投入以商業模式與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或改善人類和環境生存條件。此種不以謀取股東利益極大化的社會創新創業運動,雖然尚在早期的萌芽階段,但其勇於嘗試的實驗精神對後資本主義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然這樣的由下而上的社會實驗需要政府由上而下給予支持與政策鼓勵。其中法令的配套與制度的鬆綁,是至為關鍵。例如現行的公司法第一章第1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人」。因為社會企業也是公司型態的一種,故若企業不以營利為目的,有可能落入違法的風險之中。
 筆者近來即參加了一場由行政院主辦的「數位經濟法規調適線上諮詢會議」。針對「社會企業是否納入公司法」的政策和法制議題,邀集了經濟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學者專家、協會團體、業者及社群參與者共同討論。整場會議討論的重點均圍繞在是否允許公司不以獲利最大化為唯一設立目的,又政府如何放寬公司法規定,增訂公司得追求「營利以外」之目的,同時公司負責人執行業務「得適當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

 

此種強調企業不應只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也應同時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的需要。此種企業家不能僅獨善己身、更要兼善他人的思維,也正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與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達頓商學院陳明哲講座教授所共同提出「王道企業」之核心精神。「創造價值」、「利益平衡」與「永續經營」則是檢視王道企業的3大核心指標。
在現代化社會中,企業在社會中往往扮演著至為重要的關鍵角色;例如鴻海集團擁有百萬製造大軍,其對員工的影響力不下於國家的統治角色。從現代企業的角度來看王道,企業的存在就是要關懷「天下蒼生」。這裏的天下蒼生就是要照顧到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反思西方企業過去因為只重視股東權益,慣於霸道行事,因此產生了前面曾提及的人心貪婪與社會弊端。

 

 對應上述的西方B型企業或台灣的社會企業,也可以稱為「王道企業」。此種強調公司存在係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主張,也與西方策略學者麥可.波特近來所提出的創造共享價值恰好彼此相互呼應。

 

過往西方經濟學家主張企業必須在追求短期營利與長期價值創造中二選一。因為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為了講求效率、低成本的營利過程中,常常產生許多外部成本,此種外部效應的產生,影響層面通常擴及整個環境與社會。因此為了要打破企業此種二選一的命題,他提出企業存在之目的可以重新界定為「創造共享價值」,而不只為是追求利潤。此處所謂「共享價值」可以視為企業的一種政策及營運模式,它可以在增強企業競爭力之餘,同時改善企業所在社區的經濟與社會環境。簡言之,創造共享價值是取得經濟成就的新方式,意指企業藉由投身於解決社會的需求與難題,不但可以創造經濟價值,也能創造社會價值。藉由此種創造共享的引導,可以將公司的經濟成就與社會進步重新連結起來,這與B型企業、社會企業與王道企業所追求的共榮共好的精神十分相似。

B型企業王道中心開幕儀式,全體與會來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