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校園亮點 系列報導 母校水利發展中心 水利光陰 薪火相傳
deco

校園亮點 系列報導 母校水利發展中心 水利光陰 薪火相傳

2017.03.01

deco
在寶島台灣,水利建設一直是與國家經濟脈絡相連,富前瞻性的水利科技與建設,能帶動經濟起飛,促進社會經濟穩定,提升生活福祉。今年適逢台灣水利署成立70周年,為臺灣水利發展的里程碑,培育無數優秀水利人才的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業已成立55年,是母校創校的四科系之一。水利系許盈松主任表示,母校水利系師長同仁對於培育水利人才及水利科技研究皆充滿了熱情。臺灣水利產官學界,有許多優秀傑出的部會決策官員、水利官員、工程師乃至於企業家,皆為母校校友,許主任亦為母校78級校友。
    水利建設是國安民生的基礎,工程都屬於政府公共建設,省政府時期,臺灣所有的建設政策為省政府負責規劃與執行,省政府位於中興新村,建設機關及人才都集中在中部,而母校也因地利之便,為政府單位提供了具體專業的意見與規劃,累積了許多的經驗,成為提供水利人才與專業諮詢的智庫。
水利工作重視經驗傳承,更重視因勢利導、與時俱進;談到教育理念,許主任強調應重視與外界連結,提出教學、研究與服務三項應兼顧並進,透過與業界結合,教導學生時下最新且最實用的專業知識,而在教學研究之餘,提供政府單位專業意見,讓理論與實務互為驗証。
母校更重視開拓學生眼界,增加國際交流機會,水利系與海峽兩岸及國際的水利事業有著緊密的交流,讓學生得以參與國際的活動,每年都會舉辦海外教學與見習活動,讓研究生到對岸或國外交流兩周,邀請當地的專家學者密集性的為學生上課,安排到水利工程現場實地考察見習,培養國際觀、拓展視野,今年則規劃有日本京都大學與大陸上海同濟大學兩個海外教學活動。
    而為落實教學、研究、服務的理念,高董事長指示於2009年成立逢甲大學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及2016年成立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由許盈松教授擔任主任,結合學校的專業技術與研究資源,建立跨院系的水利科技與政策研發團隊及交流平台,加速國內外和兩岸的學術研究與技術資源交流,並推動產學合作,整合專業能力提供政府諮詢與服務。目前中心共有30位專任研究人員,主要是以執行公民營機關委託的研究工作為主,中心有6位博士,20位碩士,各有其專長,又富執行力,因此成為兩岸知名的水利智庫重鎮。研究的領域涵蓋河川環境營造、流量觀測、微水力發電、水庫抗磨損材料研究、種植區域等級分級劃設、水庫排洪減淤、河道穩定與土砂管理、水文監測、工程環境生態檢核與景觀營造、用水統計年報等各領域,研究產出成為臺灣水利政策與管理的重要支撐與參據。
    母校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搭建兩岸水利交流的橋樑,促進海峽兩岸水利技術合作,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除了中國大陸水利部官方單位,並連結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機構、中國大陸流域管理單位、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及上海同濟大學等學術機構,為水利界建立起兩岸專業人員之友好情誼及技術交流平臺,透過這個平臺交流的海峽兩岸水利人逾3?,000餘人。而母校長期發起主辦的「海峽兩岸多砂河川整治與管理研討會」更是已有20年歷史,是海峽兩岸水利交流最重要的平臺。
    兩岸中心的成立緣起,因十年前許主任陪同母校高承恕董事長及前校長張保隆校長到大陸訪問姊妹校武漢大學與北京的人民大學,參觀大陸的水利工程,參訪了位於武漢的長江科學院,以及北京的中國水科院。這趟旅程的機緣,走訪大陸大江大河的宏偉水利建設與科技研發,校友遍布兩岸的蓬勃發展舞台。讓高董事長與張前校長以前瞻的規劃與魄力,推動母校成立海峽科技研究中心。談及兩岸中心成立的過往,許主任更是感懷感恩的提起,感謝高董事長的睿智指導,及已過世的張前校長無私為校的奉獻精神。
    許盈松主任於2005年回到母校服務,貢獻所長、傳承香火,致力於教學研究服務工作,並陸續獲得經濟部水利署優秀志工人員獎及水利事業貢獻獎。2013年出任母校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處處長,在第一線服務校友,並與海內外校友會共同努力,讓校友與母校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2016年卸任校輔處處長,轉任水利主任迄今。許主任表示,在校輔處處長任內,最感佩的是各地校友的堅毅、熱忱及學長姊們的無私奉獻。而廣大校友們對母校的認同,則是讓留在母校任教的自己更深感榮耀與任重道遠!

許盈松主任

推動國際交流與指導陸生合影

104年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於中國大陸寧夏自治區主辦第十八屆海峽兩岸多砂河川整治與管理研討會

105學年辦理水利系新生說明會,質場氣氛高昂

水利系許盈松副教授(右)獲頒101年全國水利事業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