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人物專訪/建築所羅盈纖同學 走進逢甲,看見逢甲的好
deco

人物專訪/建築所羅盈纖同學 走進逢甲,看見逢甲的好

2016.03.04

deco

 

【秘書處訊】今年2月17日,開工之際本校就迎來第一個好消息,在知名雜誌Cheers年度調查全國大學校長互評中,本校蟬聯全國第一!消息公佈之後,各大媒體的報導及社群網站的轉貼,都讓本校師生及校友為之振奮。其中,本校建築所羅盈纖同學,甚至撰文闡述她心中的逢甲,從學習環境、產學合作到國際交流,以學生的角度看逢甲大學。

從大學到研究所,羅盈纖同學已在本校就讀近七年時間,她不諱言,在公私立大學的刻板觀念之下,當初是哭著進入逢甲,但實際了解學校後,對於能就讀逢甲她只有滿滿的感謝。羅同學說,在這個時代,學習已經不受「實際場所」侷限,學校很聰明的正在轉型成未來大學應該具備的特質,無論軟硬體設備、教學模式等都在求新求變,藉由雲端打破學習的空間限制,利用各種管道提供出國機會,更是讓學生看見世界。

國際交流,正是羅同學感受最深的一環。她說,剛入學時聽到學長姐分享移地教學及海外實習的經驗,覺得非常羨慕,因此大三時把握機會到北京參賽,大四時更赴上海同濟大學當交換生,羅同學表示,那半年的生活帶給她非常大的震撼,「摒除一般的刻板印象,我很明白大陸是如何的快速成長」,當她看見上海的活力與競爭力,一邊自省台灣其實比想像中封閉,一邊也慶幸台灣讓孩子充滿夢想與希望,「在台灣的我們並不會覺得許多事情是不可能的,我想這也是這世代年輕人創造力的來源吧!」

大學畢業之後,羅同學順利進入建築事務所,工作2年後返回母校攻讀碩士,為什麼依然選擇逢甲?羅同學看準的仍是海外機會。她說,對於剛出社會的人,想要往國際移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適當的資訊與資源,光有勇氣是沒用的」,逢甲可以提供學生國際實習的機會,讓學生透過在當地工作、生活了解未來的市場,同時自己也能開始建立國際移動的管道與人脈。

羅同學進一步解釋,在大陸生活的日子,讓她發現兩岸關係的真實面貌,而在新加坡時,生活在那個立足亞洲、連通世界的國家,則讓羅同學看見台灣的定位,她說:「在國際競爭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許多困難與無助,但最珍貴的是在過程中努力生存下來的自己,我想那些日子是我這輩子也不會忘記的。」羅同學還說,學建築的第一步,就是要先了解人,傾聽你所處的環境,再來才是運用你的所知,解決你發現的問題,因此「每次出國對於思考與視野都是很大的衝擊,這也是我一直很感激逢甲的地方」。

除了海外交流,羅同學也談到,學校同樣提供許多產學合作與專業實作的機會,大學五年中,她曾在城市美學、水湳經貿、二十號倉庫等地方參與佈展,也曾到苗栗象山孔廟實地測繪,一群學生帶著睡袋擠在孔廟的廂房裡,白天測繪拍照,晚上跟當地居民聊天了解民眾的生活。而學校一直看重的跨領域學習也融入在建築課程中,因此她常常需要和生物、電機、光電、材料、資工等科系的學生進行專業交流,曾有人問她:「建築不就是蓋房子,妳為什麼想要了解藻類、細菌?」原來,那時候的她跟同學正在研究藻類發電與建築的結合。

最後,羅同學提到在新加坡工作的時候,她曾利用線上聽「強本高濤」講座,課程中有位學生問高承恕副董事長:「台灣的人才都不在自己國家工作了,老師您對台灣人才外流有什麼看法?」羅同學始終記得高副董事長的回應是:「我永遠鼓勵年輕人多走出去,多看看這個世界,因為唯有透過國際移動你才能了解台灣,了解我們所在的形勢。假如年輕人都不出去,我們這些長輩才要擔心。台灣人都是愛自己國家的,何況出去後你會更了解台灣的好,你們終究是會回來的,然後用你們的經驗與新的認知,繼續帶領這個我們都熱愛的國家。逢甲就是要建立這種觀念與平台,讓你們這些年輕人能多看看世界!」羅同學直到現在想起這些話還是會眼眶泛淚,她認為只有逢甲大學能給予學生這樣的平台與資源,更衷心以身為逢甲的一份子為榮。

大學、研究所都就讀逢甲建築系的羅盈纖(左二),大三時曾赴北京比賽,認為學校給予學生許多學習機會。

大學、研究所都就讀逢甲建築系的羅盈纖(左二),大三時曾赴北京比賽,認為學校給予學生許多學習機會。(照片/羅盈纖提供)

大學、研究所都就讀逢甲建築系的羅盈纖(右),大四時至上海同濟大學當交換生。

大學、研究所都就讀逢甲建築系的羅盈纖(右),大四時至上海同濟大學當交換生。(照片/羅盈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