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6.01.04
電影「Emperor」的日本文化表象與真實2013年美日合作電影「Emperor(天皇)」,描寫日皇昭和對挑起太平洋戰爭或投降時的角色以及應負的責任。劇中西田敏行所飾鹿島將軍,對美國馬修‧福克斯(Matthew Fox)所扮的費勒斯(Fellers)將軍說:「要了解日本必先探索日本人內心」,提及日本「建前」與「本音」;「建前」是事物表象,僅是表面;「本音」則為事物的真實現象,與西方教育無關,源自於日本古代武士的忠誠與服從。
羅傑‧戴維斯(Roger J. Davies)與池野修在合著《The Japanese Mind》(王家軒、劉建宏中譯《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2013年)說明:「本音」是被人深藏在心底的,「建前」則是被社會接受的動機與意圖。在日本,口頭上的場面話被稱為「建前」,而真正的意圖叫做「本音」。不只把它們當作日常生活中必然現象,還將其視作一種美德,因為人本來就應該將自身的情感與意圖隱藏。因此可以說「建前」是社會大眾的期許,是「外」的;「本音」是自己本體的人性價值,是「內」的,都是表現在「和」與「集團」的基本要素。所以戴維斯與池野修稱許日本:在成長環境的潛移默化之下,日本人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靈活交替運用「本音」與「建前」的技巧。
就派駐日本約二十年體驗,外國人在日本無論生活多久,日語說得多溜,縱使歸化日籍,在日本人的眼中,我們都是外人。於日常生活圈裡,日本人常以對方所歸屬的身分團體,來區別他們是自己人還是外人,涇渭分明。
南博(Minami Hiroshi)指出,儘管「內」與「外」之別瀰漫今天日本社會每個角落,其起源卻是傳統的「家」體制。二戰後,日本雖因核心家庭的出現及西方個人主義流入,以親族群體為主的「家」體制已漸消失,但它所建立的風俗文化與道德觀依然深根蒂固,雖不再是主宰社會的力量,然不可輕視。這就是美國學者阿貝格蘭(James C Abegglen)所指稱的背後支撐日本式經營架構的重要因素,直到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日本的產業社會一直以此力量支撐,創造了經濟奇蹟。
間宏(Hazama Hiroshi)從近代經營與技術革新探討日本式經營的變遷時,提出日本擬似「家」的經營管理制,重視如家中長幼的年功排序,雇用關係好比親子關係,被認為是「一生之緣」(終身雇用)。公司以在家族中年齡、地位來決定薪資額度,並發揮「溫情主義」保障員工家庭。「家」的溫情主義養成日本人的勤勉性並激發向心力與忠誠心。
服務外交部日本事務會時,國內南北多所大學曾來洽商,表示盼能與東京日本電子專門學校合作。經悉該校電子科技教學確具實力,爰推薦與母校交流。繼於派駐日代表處期間經常受邀參加該校活動,相知甚稔,受理事長特助兼總務部長內田滿以「身內(???,有自家人之意)」相稱。多次帶領母校EMBA及行銷系所組日本研習團往訪,均獲熱烈歡迎並設宴接待,同學們甚感賓至如歸,慶幸受益良多。張前故校長保隆於校長任內曾往訪該校,也稱譽辦學績優,深值交流學習云。是故能了解日本人的「本音」,建立互信和諧關係,更可掌握日本式經營管理真諦。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