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處成立於81年8月,當時是為了服務日益眾多的畢業校友,也是國內公私立大學第一個成立服務校友的一級單位,第一任校輔室主任是畢業於紡織研究所的林清安學長;在90年8月組織調整,校友聯絡室與畢業生就業輔導組合為「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室」,並於103年2月起原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室更名為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處,103年8月為加強服務廣大校友,在組織中新設「校友聯絡中心」。校輔處成立之後,主動提供母校的發展現況、教學研究方向及未來的發展願景等,讓校友可以隨時掌握母校的最新發展動態,期能在良好的基礎上藉由科技的方式與校友建立一個可以互相成長學習的雙贏模式。本刊於104年9月24日邀請母校與校友的橋樑──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處許盈松處長,介紹校輔處的工作內容,以及其對母校、對社會的殷殷盼望。
? ? 母校校友將近16餘萬人,除了各自系所外,對母校最直接的聯絡窗口便是校輔處,如今各地校友會會務昌隆,時常舉辦各項活動,當中也經常可見校輔處成員出席,代表母校予以支持和鼓勵。本刊為母校校友資訊傳播、情感聯繫之平台,自然更是銘感在心,當採訪團隊來到校輔處位於育樂館1樓的辦公室時,更是倍覺親切。在一團和氣的氣氛下,許盈松處長為我們介紹:「目前校輔處的主要業務大致可分3類,分別是:校友聯絡,生涯輔導和公益募款」。校友聯絡方面是校友會最熟悉的範疇,母校辦學並無財團或宗教團體奧援,半個世紀以來皆靠師生勤懇紮實的努力耕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母校校友會有著「主動、團結、和諧、溫馨、創新」等特色,母校的向心力及團結度非常優異,畢業校友們亦在各行各業的領域中發光發熱。母校除了醫農領域之外,其餘幾乎皆有涵蓋,尤其是在理工方面格外的卓越,在培育人才及研發專業技術上有著出色成果。
? ? 呼應近年強打的產學合作,校輔處非常歡迎校友企業回到母校招聘人才,不論是業主或雇員,甚至是圖書館、體育館或各級單位,校輔處都樂意協助尋找合適的人才。許處長更強調:「離家越遠越知道家的重要,這是人性,畢業校友們各奔東西,卻也因而更加的緊密聯繫,彼此間並無院系或級別的差異,眾人皆秉持相同且無私的關懷,在這大千世界中格外難能可貴」。而母校於今年特別於校輔處下另設校友聯絡中心,更可看出其對校友的重視與用心。
? ? 每個人成為校友之前,都一定經歷過畢業時節的求職季,早期台灣存在所謂黃金時期,只要願意努力闖盪,多半能有一番成績,但近年來經濟成長趨緩,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求職與就業將會是一場磨練,然而這磨練並不意味著求職不易,而是代表社會及整個產業型態產生變化。在職場上,大學生的比例高達8成以上,且學生對自身要求提高,加上來自海內外的競爭者,要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對變得困難,若想在「求職」這場賽跑中求勝,其中的心法不外乎就是充實自我、提升競爭實力,對此許處長也表示,母校學生的專業能力自不在話下,經由各院系日日孕育,校輔處則專攻輔導軟實力,籌辦各項演講、工作坊、企業參訪、徵才說明會,提供學生完善的生涯輔導及規劃。
? ? 在面試或是就職中,個人所表現出的第一印象以及EQ是非常重要的,現今企業除講求專業能力,同樣也相當要求實作技巧及整合能力,在談吐及應對進退上若表現成熟,出線機率自然大幅提升。這也是為什麼校輔處要大力推動實習計畫、透過實際在企業中學習的原因,學生的態度與觀念有所成長轉變,就業氣質上也會有所不同,不但可以直接了解自身是否適合該產業,企業也有機會觀察實習生是否適任,對雙方都是良好的磨合。
在少子化衝擊下,學生數較以往減少3分之1,未來10年對全國大專院校而言都是重要轉型期,為此校輔處積極追蹤校友畢業動向,對畢業1到5年的校友進行全面性問卷調查,用以回饋教學成果及目標,調整課程內容比重,成果豐碩,以致教育部都來取經,以母校為藍本設計問卷。
? ?而在公益募款方面,以歐美國家來說,民眾的捐款對象除慈善團體與教會外,學校團體其實也占大宗,許多知名學府資金豐沛,帶動研究動力促使經濟與科技進步,反觀台灣則較無此風氣。許處長也坦言母校向來較為保守且謹慎,經費多以自立自足為主,若有募款預算也多用在獎學金上。這時許處長也分享了1個故事:「前陣子中部某鍊條公司聯繫上校輔處,主動表示要捐款,起初承辦人員提出了預算約2、30萬元的獎學金企劃,對方卻豪氣表示希望捐500萬元!原來董事長當年前往美國留學時即是靠獎學金資助,內心感念想要回饋社會,正巧該公司執行長為母校校友,又聽聞母校辦學卓越,而有意捐款,最後這筆經費除獎學金外,也用於興辦實習工廠,供學生使用。而學校乃是培育人才之地,值得投資扶育,不只校友,募款面也應面對社會大眾,許處長表示自然是不希望造成壓力,但若在個人不至增加負擔的情況下,稍微將對慈善或宗教團體的捐款預算撥一些至學校,相信積少成多將有一番效果;又或者以校友會為單位,若大家皆有相同理念,那麼校友會將不只是聯誼團體,甚至可兼具公益團體性質。
? ? 知識經濟的時代,人人高呼終生學習,學校無論在職涯或生涯都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為校友服務、協助系友會興辦,並鼓勵由老師與畢業系友主導,藉由情感聯繫進而增加加入校友會的意願。「取之於社會,則應用之於社會」,母校的傳統「傳承」才可永續下去。
標題
校輔處簡介 |
校輔處目前人員有處長一位,執行長一位,秘書兩位,職員10位。
業務主要為三大領域:校友聯絡,職涯輔導,與募捐工作等三大部分。
組織架構上:校輔處為一級單位,下並無二級單位,所有同仁都在校輔處之編制下,執行長與秘書各分管一項業務,職員同仁分配在校友聯絡業務有3人,職涯輔導業務有6人,募捐工作業務有1人。
|
歷任校輔處處長(主任)名單 |
第一任(主任)林清安
第二任(主任)石天威
第三任(主任)謝京華
第四任(主任)彭德昭
第五任(處長)許盈松
|
許盈松小檔案
學歷: |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學士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類碩士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類博士
|
現職: |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授
‧逢甲大學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長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水利發展中心主任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逢甲同濟水利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

許盈松校輔長 許盈松處長及校輔處全體同仁,與本刊採訪團3人(前排左3、4 、6)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