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5.10.06
【通識中心訊】 本校首創國內大規模跨領域通識課程「強本高濤」,上學期開課即引發熱烈討論,本學期繼續推出系列課程二「生活與品味」,由胡志強特約講座教授、翟本喬特約講座教授、高承恕副董事長與李濤特約講座教授聯手授課,吸引350位學生選課,學期間也會針對不同主題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經驗分享,本月5日邀請台灣少數成功登上聖母峰的高銘和先生,分享他九死一生的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課程一開始,高銘和便鏗鏘有力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每個人一早睜開眼,就開始想著今天有什麼事要完成,那就是你心中的山,而你要思考怎麼攀過那座山。因此,高銘和將講題訂為「攀登人生高峰」,也是呼應他的人生經歷,他成功攀上世界最高峰,卻也因此掉進人生最谷底。
1996年,高銘和遠征聖母峰,在冰瀑區,他踏著4、5個鋁架搭起的簡易便道,通過深不見底的冰隙;他步行6、7個小時,在冰坡處紮營,窩在怎樣都睡不暖的帳篷;他更在海拔8000公尺處,猛然吸不到氧氣瓶裡的空氣,直覺脫下氧氣罩,才驚覺自己身處幾乎沒有氧氣的環境。就這樣歷經將近一個月的跋涉,終於登上標高8848公尺的聖母峰。但高銘和登頂的喜悅延續不了太久,下山途中遭遇暴風雪,頭燈沒電、氧氣瓶用盡、同行的雪巴人不見蹤影、氣溫掉到攝氏零下60度,高銘和獨自困在海拔超過8000公尺的冰天雪地,但他始終保持求生意志,不停吼叫自己的名字、拍打自己的身體,在幾乎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挨過了一夜,陷入昏迷前,他終於看到了日出。
前來搜救的雪巴人,把高銘和的意識拉回現實,高銘和在雪巴人的協助下又拖著身體回到營區,為了搶救極度虛弱的他,直升機冒險飛上海拔6000公尺,載著高銘和送醫急救。那場災難,總共帶走8名登山好手,高銘和奇蹟保住性命,卻保不住他的手指、腳趾、足跟和鼻子,這些部位嚴重凍傷,只能選擇切除。
高銘和歷經15次手術,包括割下額頭的肉填補鼻子,而為了讓切除手指的雙手加速復原,醫師將高銘和的雙手縫在腹部上,一個月的時間他動彈不得。高銘和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他無法行走,吃飯需要靠家人餵食,在他灰心喪志的時候,他想,「聖母峰沒有把我留在她的懷抱,而是讓我回來,應該是要我做些什麼事。」於是他想起未完的「中國百岳」計畫,他要攀上中國大陸100座山岳,把這些高山的故事帶給世人。於是他努力復健,終於在1998年,遠赴西藏,重啟登山之路。
兩個小時的課程,高銘和始終沒有入座,在台上腳步輕盈的來回走動,最後他說,有許多媒體採訪他的故事,其中一篇報導的開頭寫著,「他的生命曾經精彩,也從此遺憾。」高銘和說,他要翻轉這句話,「我的人生雖然有些遺憾,但也因此燦爛。」並將這句話送給台下學生,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高銘和更鼓勵學生,立定目標之後,就要往領域中最好的地方發展,以他自身為例,一開始只是爬500公尺的小山,最後也能登上世界最高峰。
高銘和的「中國百岳」計畫目前完成75座,預計2018年達成目標,配合高銘和蒞校分享生命故事,本校即日起至本月30日,於人言教育創新中心一樓展出高銘和先生攝影展,共有20幅精彩且難得的高山景致。而在課前已經觀賞過攝影展的機電系三年級鄭嘯天,對於高銘和困在山上等待救援的經歷印象最深,來自大陸的他,看見高銘和鏡頭底下的中國大陸山岳,則感到相當驚艷。自控系三年級周兆靖,則是同樣對登山有興趣,最高挑戰過4000公尺,非常敬佩高銘和登上聖母峰的經歷。
台灣少數成功登上聖母峰的登山家高銘和,本月5日至本校人分享人生故事,其攝影展「攀登人生高峰」也自即日起至本月30日於人言教育創新中心一樓展出。(照片/通識中心、秘書處提供)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