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15.09.30
睡眠中止症(Sleep apnea syndrome)
文/王家弘(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
轉載自逢甲人月刊276期
三十多年前我在台北市公園路的公保門診中心有門診,有一位六十多歲的男性病人第一次來看診主訴有高血壓,希望給他以前使用的降血壓藥物,量完血壓後,寫完處方時卻發現他已經在椅子上打瞌睡;叫醒他後問他是否常常白天打瞌睡,他就提到他住木柵,搭乘公車要到台北,時常被公車司機叫醒,人車卻已經回到木柵終點站。另有一位任職教育部的科長,到門診主訴睡不飽,而且記憶減退,因開會時常打瞌睡,開會紀錄與事後追蹤事項常延誤而被長官責備。此兩位病人皆有嚴重的打鼾。兩位病人在接受睡眠試驗後皆證實為阻塞性睡眠中止症,且在使用鼻罩陽壓呼吸器後皆得到改善。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症狀為巨大鼾聲、且會因呼吸停止而鼾聲中斷;白天在不適當的時間睡著,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易怒、焦慮或憂鬱。有些病患會有清晨頭痛、夜間頻尿、性慾降低、男性陽萎、女性月經失調等。小朋友忽然間莫名的成績下滑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與肺動脈高血壓、肺心病、右心室功能衰竭。且易患心肌梗塞、腦中風、老人失智等。
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男性,得病的機會約為女性的二至八倍。年紀愈高上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較易塌陷。其他的危險因素:體重大於120%IMB以上的肥胖者與頸圍男性大於43公分,女性大於38公分者皆為危險因素;有解剖構造異常者如舌後空間過小、舌頭太大、扁桃肥大,口、鼻咽軟組織過多、下顎後縮、下顎過小或顏面畸形;唐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與喝酒、服用鎮定劑或安眠藥。
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與混合型。其中以阻塞型最常見,因上呼吸道發生阻塞,阻礙睡眠時呼吸氣流的通路;中樞型則因來自神經中樞的呼吸指令出現問題,使得睡眠中的呼吸氣流、胸腹起伏運動一併停止;混合型的呼吸中止是合併中樞型及阻塞型。
臨床常以艾普沃斯(Epworth)嗜睡評量表來評估嗜睡的嚴重程度(下表)。總分24分,11分以上則有明顯嗜睡現象,如睡眠又有巨大鼾聲與呼吸停止,鼾聲中斷的現象時,就應諮詢醫師並接受睡眠試驗以確認睡眠中止症的存在。
0 = 從來不會 1 = 偶爾會,少於一半的情形
2 = 很可能會,約一半的情形 3 = 經常會,很少能維持清醒
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時需要做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 polysomnography-PSG ),到睡眠實驗室睡一個晚上,記錄睡著時的腦波、眼動、血壓變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打鼾次數等睡眠狀態,以判別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阻塞型、中樞型或混合型。並可知道晚上睡眠呼吸中止每小時的次數(嗜睡指數,AHI)與缺氧時間的長短。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判定標準,嗜睡指數低於五為正常範圍,五至十五為輕度,十五至三十為中度,三十以上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在臺灣,若要參加駕照考試,只要嗜睡指數大於十二以上,就將被認為具有危害駕駛安全之慮,會被歸屬為體檢不合格。
臨床處置除了嗜睡指數,必須考慮缺氧的嚴重度,患者白天的症狀(是否有嚴重的打瞌睡情形等),以及是否有其他合併症,來判斷是否需要積極處理。
治療的目標為消除呼吸中止、呼吸不足與打鼾、使血氧飽和度與通氣正常並改善睡眠架構與連續性。內科藥物對大部分睡眠呼吸中止病人皆無證實的療效。外科以單一堵塞原因可以手術將堵塞原因去除的患者為主,如鼻息肉、鼻甲肥大、鼻中隔彎曲、鼻竇炎、軟顎過長與過度肥大、扁桃腺肥大、線漾體腫大(通常發生在兒童)、舌根肥大等。因此必須詳細的評估病患的上呼吸道,以決定是否需要手術。
嗜睡指數在15以下,或患者的生活未受到嚴重干擾,也沒有合併心血管的疾病,此種輕度的病人可以行為的改變處理,如減重、側睡、運動、飲飲食控制、避免飲酒。如嗜睡指數30-40次以上,通常會直接建議患者配戴鼻罩的陽壓呼吸器,是目前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流治療方式。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