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deco

看見台灣古早情 全民閱讀臺灣古典詩

2013.12.03

deco

【中文系訊】由本校中文系廖美玉教授、余美玲教授主導,邀集全臺灣古典詩研究者群策群力,歷時三年,精選出足以代表臺灣意象的古典詩作品,加上題解說明與詳細注釋,完成三本普羅大眾都能閱讀,主題分別為「區域與城市」、「海洋與山川」與「飲食與物產」的《臺灣古典詩選注》,由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12月3日在積學堂舉行新書發表會。未來,本校將與臺灣文學館繼續合作,從《臺灣古典詩選注》五大主題中精選出300首詩,作為「臺詩三百首」的代表,讓全民能夠有機會接觸到臺灣豐富的文學寶庫,進一步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與先人的生活經驗,讓文化真正紮根。

「蕩蕩臺中府,當年第一州..」,1911年梁啟超來臺中時,與當地文人吟詩唱和,寫下這首〈台灣雜詩〉,發思古幽情,詩寫臺中的雄闊與風光。期望透過《臺灣古典詩選注》,讓臺灣每個城市的孩子,除了床前明月光之外,也能夠琅琅上口這些描繪在地生活,專屬於臺灣的一首首好詩。

李秉乾校長致詞時說:「期望逢甲大學成為閱讀臺灣的基地,從古典到現代,引導學生更認識臺灣、看見臺灣。」高承恕副董事長則指出,大學的責任是教育,是讓年輕學子享有更多學習資源。中文系與臺灣文學館合作,把教育資源與學生生活結合,方便推廣普及,讓同學感覺更貼近閱讀,更喜歡閱讀。國立臺灣文學館李瑞騰館長表示,《臺灣古典詩選注》,是從前人累積的智慧資產中,精挑細選出具文學性、代表性,以及可讀性的詩作,加上注釋,讓每個人都能輕鬆閱讀,深刻體會。希望能穿越資訊產品的銅牆鐵壁,普及化的進入每個家庭,讓大家一起回味保存臺灣文學。

為探尋臺灣的古早記憶,推廣臺灣古典詩的普及化,讓國人了解臺灣古典文學的豐富與多元面貌,本校中文系廖美玉教授與余美玲教授,於2010年向國立臺灣文學館提出「《全臺詩》分類主題詮釋暨編纂、出版計畫」,計畫中篩選足以代表「臺灣意象」的古典詩作品,設定「區域與城市」、「海洋與山川」、「飲食與物產」、「戰爭與災異」、「歲時與風土」五大主題,逐年進行。

《臺灣古典詩選注1:區域與城市》,是國內第一本關照到臺灣城市起源與獨特性的詩選集注,透過詩,可以回溯城市的誕生與童年,看見城/市身世的複雜性與多元性,人人都能為自己居住的城/市,講述一個動人的身世故事。《臺灣古典詩選注2:海洋與山川》,包括海洋、河川、山岳、湖潭,以及其他特殊地形景觀,這些臺灣自然地理的美麗與變遷,在詩人筆下,呈現百變的形態與樣貌。《臺灣古典詩選注3:飲食與物產》,透過所選詩作,呈現出臺灣的豐富物產,飲食生活習性以及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與人文掌故。三本書在詮釋上結合古今、跨越時空,引領讀者輕鬆進入臺灣古典詩的世界。從計畫的發想到全書的完成,縝密籌劃,用心推敲,可說是凝聚當前臺灣古典詩研究者之力,所完成的跨院校、跨區域的集體心血結晶。

圖說:中文系廖美玉老師(左)與余美玲老師共同編纂《臺灣古典詩選注》

上圖:中文系廖美玉老師(左)與余美玲老師共同編纂《臺灣古典詩選注》。(照片/謝欣錦攝) 下圖:看見台灣古早情新書發表會與會貴賓與師長合影。(照片/公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