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兩岸水利技術交流系列講座 堰塞湖形成及演變機制與治理
deco

兩岸水利技術交流系列講座 堰塞湖形成及演變機制與治理

2010.03.18

deco

【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訊】由海峽兩岸科技研究中心舉辦的「兩岸水利技術交流系列講座」學術活動,日前在本校商學大樓第八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中國大陸河流泥沙、災害地質專家,同時也是現任清華大學水利系王兆印教授,以及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王旭昭教授,主講「汶川地震引發的河流研究新挑戰」、「河流泥沙與生態管理」及「應用階梯-深潭系統治理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堆積體」三個議題。

「汶川地震引發的河流研究新挑戰」講題,針對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起之水土災害問題,講解巨型滑坡體的穩定及開發利用;堰塞湖引起的河床演變及管理方略;泥石流、滑坡崩塌堆積體的植被修復;顆粒侵蝕及治理等多方面之水砂處理技術措施,希望以汶川地震引發之水土災害的經驗,作為水利科技新思維的參考。

「河流泥沙與生態管理」講題,內容圍繞河川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的科學方式和途徑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進一步開展河川生態保護科技和研究成果分享,藉由海峽兩岸水利科技在河川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分享對河川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和相關研究,使這門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逐步趨於成熟。

「應用階梯-深潭系統治理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堆積體」講題,主要針對文家溝大型滑坡基本情況、512地震受災情況、人工階梯-深潭治理方案主要成果等方面議題予以分享,尤其512地震後,唐家山堰塞湖處置的成功實例,引起了海峽兩岸各界水利專家的極大關注,此次講座交流堰塞湖處置方法並結合案例,對堰塞湖緊急處理對策做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