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9.04.09
【校園記者郭芳城報導】2009逢甲社區文藝季「文學拼圖」4月3日熱鬧開鑼,當天下午1時30分在啟垣廳邀請知名詩人鄭愁予教授,以「詩的文化─絲的語言、水的政治、花的國魂」進行專題演講。
鄭教授分別從三個副標題講起,他指出中國文明的原始社會,是以巫覡為中心的社會,其中男性的覡是扮演輔佐巫的角色。巫覡是當時社會中處理天與人的中介事務,而祈求上天施恩是人們必然的行為,也進而創作禱詞。鄭教授指出,嫘祖發明了絲,自此,絲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中佔了重要的地位,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許多重要的詞彙,都是從絲的偏旁,如:總統、組織、經緯、繾綣、纏綿、繼續等,成為漢語最高層次的抽象名詞。舜傳位於禹時作〈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其中以絲織物的飄動情狀來結合雲層卷舒的想象,構成了最早的一首詩篇,最早的意象。
鄭教授接著強調詩是離不開政治的。夏禹治水,對當時而言,治水便是治天下,故鄭教授稱作「水的政治」。他指出夏桀大亂,史書寫著九州混沌;推翻暴政的是商湯,湯是一勺正義溫暖的水。江、河、涇、渭、洛、汾、漢,水一直是詩人心靈感動的泉源,是民族鄉愁的寄託。講到水,總離不開情愁。今日我們仍自稱「河洛人」,因為水在人們生活中是親近不過的事物。水也與古人畫分省界有關,鄭教授指出黃河穿越了七、八個省份,卻鮮少作為省份的界河,與美國畫州以河為界的作法完全不同。過去分封諸侯的領地,從河分成南北兩塊,促使諸侯的統合不便,讓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保持穩定,充分顯示古人的治術與智慧。
「花的國魂」,華是花的古字。華代表了中國,然而中國未曾是個國號,它一直是個抽象的文化名詞、概念的地理位置,與中原、中夏、九州的涵義相似。歷代雖有國號,但仍自稱中國。1911年國民黨創「中華」為國號,鄭教授推測應是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提出的,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專述華字的歷史淵源和此字象徵的美及包容性。鄭教授說:「華才是全體華人的國號。」
「這一切的相加綿延,從巫覡關懷到藝術表現的完成,就是詩的文化,已三千年了。」鄭教授以一句話作出總結。關懷便是他所謂的情思。接著鄭教授為在場同學朗誦詩篇:〈水巷〉、〈小小的島〉、〈納木錯與念青唐 古拉〉、〈雨說〉、〈錯誤〉、〈生命〉、〈茶花落〉。渾厚的嗓音,使詩篇更加有味道。鄭教授閒聊式談詩的背景,他的創作想法,使同學們更能瞭解他的詩作。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