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校園新聞
  • 經濟學教學論壇 本校高承恕副董事長 縱橫時空 診斷「金融海嘯」
deco

經濟學教學論壇 本校高承恕副董事長 縱橫時空 診斷「金融海嘯」

2009.03.19

deco

【經濟系訊】金融海嘯發生的真正原因為何?我們應該如何自處與面對?由本校經濟學教學研究會、經濟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與商學院合辦的「經濟學教學論壇」,3月6日中午邀請本校高承恕副董事長以「舊世界與新秩序:金融海嘯與世界經濟之重整」為題,在商804B為商學院與金融學院的師生解惑。高副董事長以其社會學專業學術與實務的高度、深度與宏觀的視野深入淺出的道出其中端倪。
高副董事長指出:表 象上,金融海嘯由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所引爆,實實上 自1960年代以至今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度生產( overproduction)、過度消費(overconsumption)、過度的財務槓桿(overleverage)、過度恐慌(overpanic) 等四個過度(Overs)問題實是金融海嘯的真正肇因。
過去五十年來,人類在電腦、網路與行動通訊產業---等技術能力上有飛躍性的進步。再者,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以及鄧小平1992年南巡,原來的共產世界轉趨改革開放的政策,受到禁錮的勞動力,大量投入到市場經濟的生產。技術跳耀式的進步與勞動投入的大量增加,帶來過度生產問題。
1965年玩具反斗城在美設立,大量採購眾多品牌的玩具,提供廉價又多樣的選擇,其成功的經營型態引起零售革命(retailer revolution),各式大賣場如雨後春筍成立。大賣場的促銷手法,往往使消費者購買過多的產品。加上產品快速的推陳出新,例如手機,使消費者購買了功能繁複的手機,卻僅使用其基本功能。購買過多產品或購買過多功能的產品都是過度消費。
為支撐過度生產與過度消費,就要金融體系的過度槓桿或過度授信。有回在美國一家大賣場,原本是觀光客又無意購物的高副董事長,在賣場人員鼓動下,僅憑觀光護照就辦了一張可再享消費金額八折優惠、費時二十分鐘查核、立即得到額度5000美金的信用卡,為了這張信用卡,他買了200多美金的東西!
如此過度生產、過度消費與過度槓桿環環相扣的經濟社會運作型態終究無法長久維持,本要進行調整。但問題一旦暴露出來,人們的反應卻是過度恐慌;因此廠商大砍訂單、民眾看緊荷包、銀行緊縮信用,使得問題更進一步惡化。
高副董事長最後也指出:金融海嘯問題的引爆點在美國,但美國是個開放的學習型社會,自我調整的能力很強。至於中國,政府既有權又有錢,正利用其優勢與機會,建立基層金融體系,進行經濟體質的改善。與台灣經濟最為密切的兩個大國都會走過風暴,以台灣的軔性與活力自會安度危機。他也說,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是承繼西方哲學體系之一的實證主義,其實另有詮釋學(現象學)與辯證主義二個體系。若從不同的哲學傳承來思考經濟問題恰恰與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相反,在這快速變遷的年代,我們的思維或許要有一些基本的反省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