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逢甲大學
  • 首頁
  • 校園新聞
  • 「遇見科學」系列講座 洪蘭教授闡釋腦與行為的關係
deco

「遇見科學」系列講座 洪蘭教授闡釋腦與行為的關係

2008.12.31

deco

【理學院訊】由本校理學院協辦,中央大學與中國時報策劃的「遇見科學」系列講座台中場演講12月6日在本校第三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主講,題為「腦與行為的關係」,演講中不時以實證個案,分享各種臨床經驗,吸引校內外人士200餘人前往聆聽,聽眾迴響非常熱烈。
洪蘭教授表示,學習和腦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腦部的功能是「用進廢退」,人的腦是處在一個完全使用的狀態之下,當人們常常去利用到腦的某個特定功能時,這功能會佔去腦中更大的區塊,反之,若是比較少使用到的功能,就會漸漸的被其他功能分走其原本的區塊。例如一個人的中指斷了,其功能就消失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腦中原本與中指功能相關的區塊,完全被其他的手指佔用了。
洪蘭教授說明閱讀是一種很好活化腦神經的活動,她指出德國人做了一項研究,閱讀和運動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腦退化。更重要的是閱讀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因為訊息在腦中傳遞時需要經過很多轉換,但是如果有經驗或是背景知識,就可以減少、甚至不需要轉換的時間,就可以理解。閱讀可以建立背景知識和架構,透過這些後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或學習新的事物。閱讀廣泛,背景知識豐富,觀察力增加,觸類旁通,創造力自然強。「Learn to read & read to learn」。父母必須先以身作則先閱讀,才能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在外國學生每學期平均閱讀14本書。
洪蘭強調主動學習才有用,動機決定學習成效。並以她曾協助一位功課不好但對餐飲有興趣的學生就讀觀光餐飲系,幾年之後成為大廚師的個案,說明興趣比較容易讓學習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大腦是有限資源,一心二用對於學習來說並不好,所以不要對孩子求全,應從其長處切入,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把孩子的長處找出來,放對地方,能力就會發展出來。做自己最喜歡的事,7-11式地不斷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