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8.12.11
【中文系訊】本校中文系於11月25日下午3時在影視史學教室舉辦專題演講,邀請臺師大美術系何懷碩教授蒞校演講,講題為「繪畫與文學」。
何教授以風趣詼諧的方式展開演講。他首先指出大多數的人都已經受到了自己專業的限制而來了解藝術,究竟藝術代表的是什麼?何教授以漢朝大歷史家司馬遷《史記》的「天人」觀念為例,「天人」就是宇宙之於人類,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所組成的,而人生活在宇宙之中,體會到人生的壓抑、挫折、痛苦,為了宣洩這些苦悶求得天下人的共鳴,進而產生藝術和文學 。司馬遷藉著《史記》表達自己的意念,以〈報任安書〉向友人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人之所以可以和動物有所區別,而居於萬物之靈的地位,在於人脫離自然和動物,擁有產生文學和藝術的原動力,具有可以表達事物的能力,產生文學和藝術,若是人失去感受、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欲望,則文學和藝術就會消失。
藝術之所以有不同,是因為受到傳播媒介的差異所形成,文學藉著文字傳達理性表達思想,利用修辭技巧掩飾內心直觀的感受,避掉繁瑣的說教,進而傳達自己獨特的觀點。而繪畫則是捕捉剎那間的景象,將其描繪於紙本之上,但這一瞬間的景色,卻只是一個假象,藝術它紀錄了多彩多姿的人生,但藝術最可貴的地方,也在於它是一個人造的虛擬世界,利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反映古人、天人、歷史的變遷,但始終是一個假象並不能代表全體。如電影結合戲劇、美術、音樂各種材料而形成一種藝術,但電影也不能等於現實的人生。
何教授更提到文學與藝術重要的價值,是不斷的追求人活著的意義。若不懂藝術,就不懂得欣賞自然美景;若沒有學習音樂,就不懂得聆賞以洗滌心靈。而文學比藝術又更重要,因為文學就是在表達人生觀。藝術讓我們看到一個藝術家的心靈,與其對人生最獨特的觀感。正因為生命有缺陷,所以渴求一種完美,也因此而成就了人生中最美的事物。
何懷碩教授。(攝影/謝欣錦)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