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

逢甲人 逢甲情 高雄市校友會會長 張麗華

2008.11.15

deco

今年6月28日在許多校友的鼓勵下,戰戰兢兢的接下高雄市校友會會長的職務,這項重大的任務,對我而言,除了責任之外也是感恩。感恩前幾任會長對我們這些校友的付出,更感恩母校的栽培,尤其是我們這些畢業後,踏出校門多年的逢甲人,還可以受到母校師長的關懷和指導,而且校友之間彼此都能互相提攜,互相成就,可以說在社會上各行各業只要亮出「逢甲人」的招牌,總是可以得到很多的善緣,很大的助力。這些都要心存感激,感恩母校提供優質的教育環境和設備,感恩師長努力的栽培指導,更感恩身為逢甲人,以逢甲人為榮。

說到這裡,我要引述一段在校友總會會員大會上劉招明總會長提供的一段故事,非常發人省思,在此分享給大家。

商業週刊第1002期有一篇何飛鴻先生所寫的文章「菩薩的禮貌」。文中提到何先生畢業不久,很幸運的進了發行量非常大的「中國時報」擔任記者的工作,負責採訪經濟新聞,許多台灣知名的企業及老闆都是他採訪的對象。因為所有人見了他都對他尊敬有加,待若上賓,不知不覺中,何飛鴻先生開始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傑出」、很「偉大」。有一天何飛鴻先生發現他採訪的對象,對一位他非常尊敬、認同的同業很不客氣。何飛鴻先生十分訝異,心想這位同業能力比我強,但是為什麼不受對方的尊重呢﹖經過思考後,他終於了解怎麼一回事。原來何飛鴻本身代表的是「中國時報」這份大報,原來他們重視的不是何飛鴻本人,而是他背後的這個大報社,至於那位不被重視的同業,只不過是一個小報社的記者。有了這個經驗,何飛鴻先生想到了管理學中提到「廟大還是菩薩大」的管理哲學。一位高階經理人,他的能力超強,能夠讓他所任職的組織快速成長,以他個人的力量帶動組織整合,重整公司的營運。就像是小廟裡有個靈驗的大菩薩,讓廟裏香火鼎盛,也就是「廟小菩薩大」。但是何飛鴻先生認為這種狀況畢竟是短暫的,也就是說,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扭轉乾坤的案例畢竟不多,就算有,公司組織的力量經過時間的累積經營,還是會大於個人的力量。怎麼說呢﹖因為個人所努力所獲得的成果,最後還是會彙整成為公司組織的力量。公司代表的就像是廟,菩薩再大,還是大不過廟,但小廟經過許多菩薩的努力之後,也可慢慢的變成了大廟。說到這裡,「廟大還是菩薩大」的管理哲學就有的結論,那就是「菩薩再大也要依附於廟,菩薩再靈,沒有廟,菩薩就不威儀」。所以廟與菩薩是共生共榮的關係。

逢甲母校就是我們大家所依附的大廟,而每一位逢甲人,就是大廟中的小菩薩。學校這幾年經過師長們努力的經營,不只是師資上,學校的教育環境以及設備都不亞於一流大學,加上畢業校友成就的相互輝映,如今已是受到教育部評鑑肯定及學生爭相進入的名校。

今日欣逢母校47週年校慶,在此祝賀學校校務順利,校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