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
2008.11.15
丘逢甲先生1864年出生於台灣苗栗銅鑼,1889年清朝殿試中進士,無意仕途,歸鄉造育人才,主持台南崇文書院、嘉義羅山書院、台中宏文書院。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議和割讓台灣,台灣人民為凝聚拒日保台力量,建立「台灣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統領義勇軍,抵抗日本侵佔台灣不公不義的行為。事敗後,離台西渡時留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史詩六首。
丘逢甲先生經歷家國之變,感觸甚深,此後詩風變為蒼涼悲壯,自嘲「四海無家獨賣文」。1896年作詩《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氣情因事感人,從而體認中國之弱,患在無才,主張廣開學堂啟發民智。1897年起承續在台灣教書的經驗,繼續在廣東主講韓山書院,東山書院,景韓書院。1901年倡辦嶺東同文學堂,自任校長,取法日本,思想與時俱進。另外,沿潮、汕廣東韓江流域上下游數百里間,勤辦學校,數以百計,學風興盛引領風潮。
1900年行教遠及南洋,鼓吹教育的重要性,宏揚孔教,強調「孔子者,中國教主也」,與歐美奉耶穌為教主相提並論,並提出耶穌只是教主而已,孔子之教為政與教合一之見解,「孔子尤為全球萬國一大教主也」。1898年丘逢甲先生在《菽園贅談》序指出「至予九流百家,橫論叢起,…,無益世教,目之所遇,罔非贅焉。世無伊居,孔、孟起而正之。」丘逢甲先生可謂孔孟思想火炬傳遞者,另指出秦漢以後實施威權、獨尊儒術的教育弊端,其君、御用學者,「務以愚民為能事」。提倡孔教,試圖掙脫滿清統治的枷鎖與世界角色結合在一起。
目前聯合國確認十三個傳統宗教,孔教為其中之ㄧ。中國大陸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宣揚儒家思想。一百一十年前丘逢甲鼓吹「建孔廟」以維繫人心;「設學堂」以開通風氣,確實開了先河。每當我們談及《論語》,許多人認為它只是「忠恕」而已的腐朽思想,但我們從逢甲公早年詩作「利鎖名韁百不宜」的名利觀,及其後對孔孟思想的見解與實踐,綜其一生史事,內隱史義「出於天」的氣理,無疑是一面明鏡。何謂「君子」、「義父」,孟子的「義」、「利」之辯,與之對照,立即若判。丘逢甲先生是孔孟思想的理論家,實踐者,孔教倡議者。
2008年5月18日香港明報登載,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在聯合國發表了《關於發揚孔教的重大問題》談話,其中談及「清末民初,康有為先生倡導孔教」,其實丘逢甲先生論及孔教,切中時弊,情志和於聲詩,道行一以貫之,史蹟斑斑可考。際此母校四十七週年校慶,謹以此文追思紀念丘逢甲誕辰一四五年。
分享:
2021.02.09
2021.02.09
2021.02.09